夜读丨别让“低调”变了味,别让“谦逊”失了真
“低调”这一声乐术语常在社会生活中用来形容谦虚谨慎的态度,强调不张扬、藏拙。如今,“低调”一词不仅成为一些人自我标榜的标签,还广泛出现在媒体报道、文件中,甚至在德才鉴定时被引用。人们通常将“低调”理解为听话、少言寡语、让领导放心、与世无争、无高高在上的架子,这样的形象能赢得同事的认同。
然而,崇尚低调本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将“低调”演绎成偏离正轨的方式,这种走偏的“低调”值得警惕。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有些人将低调误作不思进取,陷入“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窠臼,缺乏想法和行动力,面对上级要求,要么按部就班地复制,要么消极应付,完成任务如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低调被扭曲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做事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只追求功劳、回避问题,尽量躲避麻烦,做事做人比泥鳅还滑。最后,有些人将低调解读为不敢得罪人,搞一团和气,遇到矛盾便充当“和事佬”,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放任违纪违法行为,缺乏正义感,无法为群众伸张正义。种种所谓的“低调”行为,实则掩盖了其内在的消极与庸懒。
这些误解“低调”的人,常有一个共性,那便是“懒”和“庸”。他们的处事原则通常是“少做少事,尽量避免麻烦”,而且在工作中极力避免出风头,目标就是稳固职位、谋求升迁。其实,这种“低调”并非真正的谦虚,而是一种伪装、一种巧妙的逃避。有些人在职场上默不作声、任人敬仰,以“低调”作为个人形象的代名词,实则背地里进行利益交易、拉帮结派、贪污受贿等肮脏行为。这种虚伪的低调,最终会导致单位的纪律松弛、环境腐化,给组织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何会出现这种走调的“低调”?归根结底有两大原因。首先,部分人把“高调”视作显摆,认为“低调”便是值得追求的标杆,从而以“低调”之名掩饰其思想的萎靡与工作中的懈怠,甚至把自己缺乏能力和责任心的弱点装点成美德。其次,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风气不正,“想干事”、“能干事”往往被视为张扬和显摆,因此“低调”成为某些人炫耀的资本,受到过度的赞誉和推崇。无论是个人的错误理解,还是环境的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低调,是谦虚谨慎、真诚友善,脚踏实地,埋头奉献。它意味着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不逃避;心胸开阔,表里如一,真诚待人。在这个过程中,低调和高调并不矛盾。高调做事,能让我们突破平庸、取得卓越的成就;低调做人,让我们保持冷静、沉稳的态度,寻求内心的真实。低调与高调的有机结合,是通往成功与成就的关键。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志气”,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力求真理,敢于创新,并且严于律己,品行端正。这样的低调,才是最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