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了,不愿意跟“亲兄弟姐妹”走得太近的,一般是这2种人
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父母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相处和谐,大家互相帮忙、联结亲密,整个大家庭喜气洋洋;
父母一旦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各过各的日子、各走各的路,有的人甚至因为一点点小矛盾,再也不联系。
想起一句老话:“父母离,兄弟散。”
有人说,兄弟姐妹有各自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是必然。
赤裸裸的现实,让人忍不住伤心。
年过五十,如果父母走了,不愿意跟“亲兄弟姐妹”走得太近的,一般是这2种人。
第一种人:因为各自的利益产生矛盾,对亲情失望
老家有个亲戚,我喊她三姑,父母一前一后去世,自那以后,她就不愿意和两个哥哥走得太近。
三姑心里对他们有意见,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哥哥因为谁出的钱多、谁出的钱少,在葬礼上吵起来,完全不顾死去的父亲和悲切的母亲。
三姑很是生气,把两个哥哥臭骂了一顿。
因为这事儿,他们一直记恨她,说她胆子大了敢骂哥哥,以后母亲去世了她回娘家就是回哥哥家,得罪了哥哥,就没人让她回娘家了。
顾念着母亲,三姑没有跟大哥二哥翻脸。
一年后,三姑的母亲也去世了。
两兄弟又因为钱的事情,在葬礼上大打出手,三姑忍了又忍,告诉他们:“这钱我出了,你们爱怎么打就怎么打,以后我就当没有你们两个哥哥。”
自那以后,三姑就没再主动回过娘家,她说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闹来闹去,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她对亲情挺失望的。
兄弟姐妹之间,很容易因为钱产生隔阂。
总有人付出得多,有人付出得少。
真要计较起来,这点账怎么都算不清楚。
这就是人性,自私、贪婪、虚伪。
人心不是一下子凉的。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论什么矛盾,都可以为了父母一忍再忍。
父母不在了,世上就没有值得为此忍耐的人了,多说无益,不如不说。
看透了这一点,对亲情失望,也就不想和兄弟姐妹们再有过多来往。
不如好好过自己的日子,维护好和子女的关系、善待伴侣。
毕竟父母不在了,老伴和儿女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最亲的亲人。
第二种人:穷富有别,落差感太大,凑到一起无话可说
这个世界上,穷人和富人永远没有办法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
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
父母在的时候,为了大家庭的安宁幸福、为了不让父母操心,甭管用钱没钱,逢年过节的时候凑到一起,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讨父母欢心,受点委屈也值得。
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就变得现实起来。
邻居李叔一辈子赚点死工资,他弟弟脑子灵活爱钻研,自己开了个厂子,手里趁了不少钱。
李叔一直觉得低人一头,尤其是外人知道他们是兄弟俩后,他总怕被人在背后议论哥哥混得不如弟弟。
父母在的时候,兄弟俩还能体面相处,父母不在了之后,李叔有意疏远弟弟一家。
他能明显感觉到,两家人的生活水平不一样,他们家是普通家庭,吃的是五谷杂粮。弟弟家里有钱,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放假的时候一家人到处旅游。
硬往人家跟前凑,总有一种“不配”的感觉。
其次,兄弟俩的圈子也不一样了。
不论是朋友圈子还是生活、工作圈子,都没有什么交集,平时聊天也是各聊各的。
他理解不了弟弟的工作和社会关系,弟弟嫌弃他迂腐、不擅长交朋友。
李叔一家和弟弟一家来往时,总有很大的压力。
担心自己哪句话说错了,或者吃饭时露怯,让弟弟一家看不起。
心态不好,有点自卑,不但影响了李叔的生活,也影响了李叔的夫妻关系。
后来干脆心一横,和弟弟一家保持距离,除了祭奠父母,平时不联系、也不必走得太近。
李叔说:“我们兄弟俩穷富有别,我心里的落差感太大,和他凑到一起无话可说,不如好好过我自己的日子。”
我理解李叔的心理。
面对有钱的兄弟姐妹,没钱的一方肯定自卑,会在心里攀比,也会怨天尤人,恨老天不公,都是同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凡事都想争个高低,最后搞砸的是自己的人生。
不如把目光收回来,多关注家人,多关注自己的生活。
明白人各有命的道理,以平常心面对兄弟姐妹之间的贫富差距。
年过五十,如果父母走了,有些人不愿意跟“亲兄弟姐妹”走得太近的,是迫不得已。
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不愿意走到这一步。
毕竟,父母不在了,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就只剩下兄弟姐妹和儿女了。
能包容的就互相包容,别等断了联系之后再后悔。
#春生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