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5.5°C-10.4°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南方人最近从头到脚发霉,“总算明白发配岭南有多可怕了”

6天前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冲浪,都快不认识“霉”这个字。

它以极高的密度出现在全国各地网友的信息流里,全是南方网友的血泪控诉。

家里目之所及的东西,发霉的发霉,长蘑菇的长蘑菇。霉运已降临,万物皆可霉。

@帮女郎一帮到底

生物专业学生划拉一下午培养皿,可能也培养不出一株优秀的菌种。

然而今年夏天的南方地区,整个被霉菌包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明明是自己的家,却倍感陌生,发现的时候所有东西已经变了样子,白茫茫一片。

@一颗小紫心

#广东人已发霉求放过#的热搜词条下面,不断涌进现身说法的案例。

北方人一边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一边暗自庆幸; 南方人盼下雪一样盼着停雨,恨不得一秒转换到沙漠气候。 要知道,这场雨,淅淅沥沥下了两个月之久。久到两广人都快不知道太阳暴晒的滋味,完全失去了干干爽爽的体验权。

@啊财定居珠海

雨来得急来得快,来得最会挑时候。出门前往窗外一看还是艳阳天,走到楼下已经是倾盆大雨。 周末下、上下班时候下,会惩罚每一个不随身带伞的人。 高中生还能静下心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地理分析; 大学生每天湿漉漉苦熬考试周,只想骂这鬼天气有病。

刻舟求剑某些时候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2024年了,大家对古代的升迁贬谪和定都垦田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悟。 “流放岭南,你以为是嘉奖么”“烟瘴之地,古人诚不欺我”。

@珠江新闻

熬过回南天还有梅雨季,又热又潮又闷。下雨的时候是水帘洞,雨一消停就变成了蒸笼。

本土的广东大剧院没顶住,发霉了。屋顶上一片斑驳的乌青色,像是闲置十年的无人老屋。

@哨街广州

进口的埃及法老从天干地燥的北非来到空气能养鱼的中国南方,让人担心会不会长满绿色铜锈式似的霉斑。

《只此青绿》(真菌版)正在巡演,驻扎南方俩月不带停的,还不知道会把战线拉长到什么时候。

现如今南方人名义上那温馨的港湾,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真菌培养基。

床底、床边密密麻麻一片全是菌落,墙上冷不丁冒出一株蘑菇。

@H先森

有些阴暗角落为蘑菇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扎堆往外的蘑菇都够炒一碟了。

不少网友发帖问自家长的能不能吃,让人联想起最近逐渐多起来的云南野生菌中毒新闻。

又到了雨季,贪恋那口鲜的人类还是被自己的口腹之欲缠住了。

以后的菌类饮食安全重点教育地区,有必要加一个华南。

@Larina

忙活了一天回到家,打开门扑面而来是一股回味悠长的霉味,天都塌了。

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有可能成为真菌的宿主,尤其是那些竹的、木的、皮的、棉纺的。

竹编凉席不仅是灵长目的温床,也是霉菌的温床。

朝夕相处的枕头、抱枕,仔细一看全都有了霉点,并向外散发着令人不悦的味道。 不是阳光暴晒一整天、螨虫尸体的气味,而是真菌大肆活跃的气味。

书包、皮包统统发了霉,有点状带状的,也有全表面均匀覆盖的。 数据线、相框、镜子上的菌,在不注意的角落里疯狂生长,直到某一天上手拿的时候,摸到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发出尖叫。

@殊途

所有被霍霍的东西,一下子变得脏兮兮,还传递着一种“我已经被污染了,主人快离远点”的信号。

霉菌的存在比一般的污渍更“有毒”一些,带来了清洁之外的压力,总让人觉得东西脏了,怎么也洗不干净了。

不仅十分影响日常用品的使用体验,还严重影响饮食体验。

厨房菌群异常活跃,堪比腹泻排气时候的人体肠道。

菜板、筷子、木铲子,表面覆盖一层菌膜,放在碗柜里都不管用。 汤勺把上都能长出小蘑菇,让人一边倒胃口,一边羡慕真菌的强大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适应性。

做饭用具发霉如此轻易,食物本身变质就更常见了。

有网友辛辛苦苦炼了一下午的猪油,一天半就发霉了。 刚买的大米放了不到一周,没闻到米香先闻到霉味,没吃多少也只能老老实实丢掉。 偶尔也能长出点不那么坏的东西,全靠南方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无土栽培。 比如水槽里的豆苗、桌上的芒果核抽芽、随手丢在菜篮里的大葱长个。

除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东西会霉变,看似密封好的东西也能分分钟长毛。

很多人说自己盖得好好的棉签,全部发霉。 有网友还被自己给PUA了,以为是买的棉签太便宜、质量不行,没想到压根不是没钱惹的祸,这分明就是恶劣天气的锅。

“只要没变质就能一直用”“拌进我骨灰里”的粉质化妆品,也覆盖了一片白毛毛青毛毛。

眼影、腮红、修容,没一个逃得过,看起来像是颜色更加多变的浮雕限量版。

千万不能考验任何东西在南方地区的扛霉能力,得到的只会一大片异常兴奋的霉菌。

南方省份的朋友们被逼着强行断舍离,家里的东西扔得七七八八。 与此同时,也终于理解为什么阿公阿婆喜欢铁盘子铁筷子。 虽然美感欠佳,但在绝对的湿度、绝对的长毛可能性面前,一切质感、设计层面的追求要让位于防潮防发霉。

地板发霉之后,广东的全屋瓷砖风终于沉冤得雪,人人都开始说爱它。

实木家具、木质雕花汤勺,中看不中用,不锈钢才能牢牢占据鄙视链顶端。

“以前觉得广东人审美很差,老弄硬邦邦的凳子椅子,现在老实了”。

衣食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霉菌都要来造访。 车安全带、方向盘隔三差五发霉,已经快习惯到麻木了。 后备箱长出蘑菇,座椅上钻出菌类小伞盖,南方人也能面不改色地铲掉。

这不是一个万物生灵来适应人的社会,而是人适应环境的时代。

死物发霉,活物也难逃一劫,成了真菌最好的宿主。

花养着养着,白团团比花瓣还长势喜人,绿丝丝比枝梗还茁壮。

家里的猫猫狗狗长期处在湿热环境中,容易长皮藓。

于是多了很多局部剃毛的毛孩子,正治疗着自己的皮肤病。

至于它们的铲屎官们,要经受身心双重折磨。

整个南方都在发霉,有些人也臭了。

班味之外还叠加汗味、霉味和衣服晒不干的馊味,自己都嫌弃自己。 广州、深圳地铁通勤打工人们,现在除了要忍受早饭被压扁的拥挤,还得屏住呼吸、尽可能减少摄入鼻腔的污浊空气。

因为霉菌导致的病症,最近的新闻见得不少:杭州姑娘肺部长霉菌、一男子住地下室真菌感染。

大家越发关注起霉菌这种生活常见物对身体的影响。

它虽没有甲醛那样让人闻之色变,但和甲醛一样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1类致癌物。

根据丁香医生的科普,霉菌一般会通过三种机制伤害人体健康。

最常见的是异常的免疫反应,比如过敏。

在没什么花粉的夏季,霉菌是导致过敏的主要因素之一。

皮肤起红疹、云团,哮喘,都有可能是接触霉菌后引起的过敏反应。

严重的也有可能直接感染,霉菌进入体内造成比较严重的炎症。

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中招。

之前就有一位长沙大爷整理衣柜里的发霉衣物,出现咳嗽咳痰症。一开始没太重视,之后症状加重,并开始发烧、呼吸困难。

到医院就诊,没查出病因,辗转几家医院才查出来是感染了霉菌性肺炎,住进ICU治疗多天才出院。 还有一些网友说一直觉得耳朵痒不舒服,去医院才知道是耳道感染。被自己“耳朵发霉”吓到,上网一看发现同病相怜的人有不少。

而即使不入口,长期吸入也可能会导致头脑晕涨、肺部损伤等中毒反应,被霉菌副产物的毒性刺激到。

霉菌之所以难防备,是因为它们是无孔不入、见缝插针。

家里发霉的“始作俑者”,其实是霉菌孢子。

看不见摸不着,但一直漂浮在空气中,随着气流变换位置。 遇上合适的环境,就迅速苏醒,从外界汲取养分和水分,生长极快。

对于霉菌来说,南方地区有天然地理优势。 本来就温暖潮湿,再加上龙舟水、梅雨天气推波助澜,日晒少得可怜。

木制的地板、柜子,潮湿的墙角、卫生间、厨房,为菌丝的生长提供了阴暗而富有有机质的地方。

当我们已经能看见霉菌菌落、蘑菇的时候,其实早已错过了真菌的成长阶段。

孢子的流通传播决定了,彻底杜绝霉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避免发霉、长蘑菇,在设计、装修阶段就最好一步到位,做好房屋的防水防潮防霉。

南方地区的装修从业人员建议,选择涂料时避免一味讲求美观,在长期使用上,功能性优先。

作为家里面积最大的墙面,它的储潮抑菌做到位了,家里的发霉情况可以大大缓解。 通风不畅、阴暗不见光的墙角、柜子背面、门套里面等地方,可以进行重点防霉处理。 一楼、地下室,和泥土有直接接触的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防潮剂、除湿机,提前备好;有阳光的时候把东西暴晒,及时通风,并勤检查通风口、空调等部位是否存在发霉情况。

而发霉的东西,处理起来也要留意。

已经发霉的食物要全部丢掉,即使看起来只有表面有菌斑,但菌丝很可能已经蔓延到了内部深处。

墙面、家具表面的霉菌,不严重的可以自行清理。

市面上的杀霉液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买现成的,也可以用84、漂白水等自己配比使用。

除霉的过程要注意防护,佩戴好口罩和手套等。

严重的可能需要铲除一部分墙面,重新涂刷防护层,并进行紫外线杀菌。

@科潮

每天都面临阴雨连绵、霉味刺鼻的现实,心情很难不受影响。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潮湿发霉环境中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住在干燥无霉菌住宅中的人平均高 34%~44%。

煲靓汤、捏脚泡脚这些祛湿大法全部失效,最有用的还是晒晒太阳。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北方人在求一场大降雨,南方人想看到毒日头。 如果能交换的话,相信南北方人互惠交易的单数,都要超过618了。

只可惜,天气这种东西,谁都说了不算。 大家都多多保重身体,注意避暑、防潮防霉。

作者:张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