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0.7°C-14.3°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2022-03-21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对于中国历史之中的民族关系和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这个话题,其实是比较复杂且沉重的,因为元朝灭亡之后的几十年历史之中,我们会发现中原大地之上掌握文字的人群居然对于这个王朝有着超过对于明朝的怀念。这几个问题其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记得史书之中的青史明确的记载元朝是因为暴掠政治让民众活不下去了才灭亡,为何仅仅一二十年的光景,人们又怀念起来了这个让他们活不下去了的王朝了呢?这一切其实还是要从历史之中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建立的王朝开始说起。

明朝文字人群对元朝的态度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1

从明朝初年来看的话,朱元璋对于前朝并没有实行赶尽杀绝的政策,而是一种怀柔。这样情况之下的元朝遗留百姓十分之多,其实如何区分元朝遗留和明朝百姓这件事情之上还是比较复杂的,元朝遗民的特点就是“不服从明朝廷的政治统治”,他们心中依旧怀念元朝,对于明朝的政治册封和经济拉拢等手段,他们一概都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于自己气节的侮辱,虽然没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的极端,但他们依旧是拒绝担任明朝的任何官职,以此为元朝遗民。

其实做前朝遗民这种事情真正大规模开始是从宋朝灭亡之后,历史之中著名的宋朝遗民谢妨得曾经公开承认普天之下都是元朝之土,但自己依旧是要做宋朝孤臣,以历史之中的伯夷叔齐为榜样,但却不饿死自己,将不食周粟解释成为了不去做周朝的官,不接受周王给的俸禄,这条口子一开,做遗民的条件就轻松很多了,从这以后也多了很多遗民自居的人,明初的时候有国初三遗老,他们积极主动编写《元史》,帮助科举评阅试卷,但就是不接受朱元璋赐予的官职和俸禄。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2

曾经有人建议杀掉他们,但朱元璋不过是笑着说:老蛮子欲成其名而已。这些人就这样奇迹一般的活到了永乐年间,一个个都八九十岁。这些人里面极少被杀死,元明交替的时候,南宋开始的遗民心态已经广泛化了,很多明初臣子的死亡不知道是被一直什么样的手栽赃到了朱元璋的身上,比如明初文人宋濂的死,被人说成是曾经在元朝做过翰林编修,周伯奇的死被说成是因为元朝末代皇帝十分喜爱他,实际上这些说法不过是空穴来风,更有可能是之后的清朝所为。

明朝推翻元朝从而统治天下这件事情在老百姓的眼中是进入到了一个新世界,可以活命了,但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不过又是一次宋元改朝换代一般的戏剧而已,古代史著名教授钱穆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明初文人书籍之中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大部分都只是说“开国”,很少有人动情的说的“攘除夷狄”。朱元璋建明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是一次结束异族统治的华夏高光时刻,但在当年的人爱看却几乎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这一点就直接反应了元末明初文人心态的变化。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3

这种心态相当之奇怪,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本人都会出现动摇和矛盾的时候,他一方面在讨伐檄文之中大肆宣扬自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强调自己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的伟业;但一方面又是在群臣面前说元朝虽然是夷狄,但依旧是华夏君主,统治时间长达百年,我和你们的父母都是依赖元朝而生养长大。我今天建立明朝,只不过是圣人气运的一次转移。

这种心态不单一,更为决绝的是明朝军事统帅徐达当年奉命北伐,但他在和元军交战的过程之中,却故意放水,造成了元顺帝带着大批人马和钱财宫女群臣得以逃脱,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之后气愤的用粗言大骂徐达,但徐达却不卑不亢的质问朱元璋:“元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之以归,汝何以治焉?”不愧是徐达,不仅敢于怒怼朱元璋,还将怼人的理由说得是如此的正义凛然。很奇怪,明初的这种广泛宽容元朝和自愿为元朝遗民以及认可元朝统治的这种心态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化至上主义的诞生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4

对于接受异族统治和广泛性的去做元朝遗民这种心态的文化层次上的原因是可以用文化至上主义去解释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出现的一种普世文化价值观点,用来区分文明和亚文明、半文明、半野蛮、野蛮。夷夏之辩从东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不再看重血统,从文化至上主义的角度去出发,生活的蛮夷之境的人学习使用并且掌握了华夏文化之后,他们就可以被称之为夏,而那些生活的中夏境内的人做出如同蛮夷一般的事情,主动抛弃华夏文化的中夏之人,即使是夏,也会被天下认为是堕落的蛮夷。

通过研究发现,清朝初期的文人对于宋末元初士大夫的心态生活十分关注,因为二者之间面对的天下环境是一样的。他们都不得不面对汉族政权在军事结构上的失败最后导致了外族君临天下的局面,南宋末年面对的是蒙古人,明朝末年面对的是满洲人,所以这两个末年时代的文人都开始使用充满力量且永不消逝的汉文化主流来进行代偿,通过文化至上主义来解释汉化之后的蒙古人和满洲人已经“变夷为夏”,所以这些文人依旧可以带着自己的文化自信去参加新朝廷的建设。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5

可是从现代人的心理层次去出发,文化至上主义听起来总是有点让人觉得不舒服,似乎因为这种说法让我们觉得汉人的祖先失去了国家观念和爱国传统,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因为近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诞生和中国人对于天下和国家观念的模糊,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从西方传入之后,极少有人愿意容忍满洲以一个极少人数的民族凌驾于数万万汉人之上的这种局势,同时间西方人自19世纪进入中国之后,以打量的眼光看待这个古老的国家实际上的十分惊讶的。

因为用西方人的标准来说,中国是一个强行将文明伪装成为国家的文明,当年的中国大地之上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民族区分,这是世界上拥有最为庞大疆土且多民族共同生存得最为和谐的一个文明国度,对于西方人的震撼只能是用相同的他们拥有的国度来进行对比才会明白这种内心的想法,西方人看待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就像是罗马帝国从上古一直存活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还在酝酿生机一样,中国就是他们心中的罗马帝国,存活于今世。

天下观念转化为国家观念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6

除去文化至上主义之外,天下和裹之间的概念正是解释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第二大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汉文化研究和儒家文化工作者坚定的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今天的民族国家概念的,中国古代所拥有的只是天下和不一样的国家概念,梁启超先生近代历史救亡图存的过程之中曾经说明中国人数千年来处于世界文明独立之势,我们居住的地方叫做大禹之域,书面文字称呼为天下。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相当认真且符合历史的。

因为战国秦汉时代的中国正是从上古时代开始转化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开始出现了中国的概念,夏商时候的中国至少一个地理层次的概念,但到了周秦汉之后已经有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包含的是关东,关中在内的北部中国核心区域;第二层含义是中央华夏王朝所能够统治到的所有区域和服从王化直接管理的地方;第三层含义则是用来对于中夏之民和中央朝廷的一种称呼。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7

明清之前的中国人在受到西方文化微乎其微的影响的时候,其实是有着一套属于中国人的完整世界观的,这套世界观就是中国人的天下—中国观。这种观念影响之下的人们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居住的环境第一层的狭义天下就是最为中央的华夏神州;第二层天下是中国直接统治区域和周围包括的次文明和蛮夷国家;第三次天下就是中国在内的九州属于大天下八十一九州之中的一个,第三层意义上的天下实际上为中国人探索世界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秦汉唐宋偶尔有域外来人的时候,都可以归纳到大九州之内之人。

天下中国观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出现之后直接摒除了古代中国境内出现均衡多国体系,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可以这样说,但秦汉之前的古代中国还是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的,这样的结果在后代历史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谁也无法预料,天下中国观之下的中国实际上的一个巨大的投影,大一统之后的国家边界可以随着国家实力的盛衰而伸长收缩,非华夏文明部落被压缩在边缘地区,而边缘部落的汉化最后就会使得这个中心投影不断的成比例增长。

历史上中原为何会接受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统 - 8

当然天下中国观也是面临过调整,南北朝虽然有异族于北方立国,但南部中国始终是全华夏状态,元清两朝则是不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族君临天下。所以元灭宋之后,很多人心态上面对着调整,夷夏防范的心理竞争使得宋朝遗民这一类人开始出现,皇帝未死绝之前他们直接效忠皇帝;皇帝身死,国家轮灭之后,他们效忠宋朝这个文化天下,所以那个时候会出现崖山十万军民殉海而不仕元,但到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时候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情形了。

倒向大清的汉族知识分子发现为旧帝国殉葬和做遗民的事情宋末与元末的前辈们已经做过一次了,并没有多大意义,在自古无不亡之国心态的影响之下,变夷为夏之后的清朝皇室成为了他们效忠的对象,通过多代人不懈的努力,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家从清中期开始形成,这种情况在发生,但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却是浑然不觉的。

总结

就连陈独秀这样的绝世英才在晚年回忆的时候也曾经说过:自己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才知道世界原来是以国家为单位组建起来的,自己心目之中的的天下中国实际上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国家。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陈独秀已经22岁了,今天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世界知识,在清末时候的中国人心中是一件破天荒且不敢相信的事情,很多人知道自己心中天下中国观念破灭之后,甚至久久不愿承认,他们宁愿去做前朝遗民,一直活在那个天下中国的三重梦之中。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