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2日 14.6°C-16.0°C
澳元 : 人民币=4.7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2021-11-15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文 | 米粒妈

孩子被人打了,要不要打回去?这个问题困扰过很多父母。

米粒妈在《孩子被打后,打回去?忍了?都不对!!!》里写过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定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

上海长宁区的一对父母,就对”打回去'有格外的执念,齐心协力用3年时间,教孩子把挨过的打还了回去。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1

上海一个五年级女孩的家长讲述了女孩在学校的遭遇。

女孩班上一位同学的爸爸,闯进教室辱骂她,老师看到后把这位爸爸请出了教室。

没过一会儿这位同学的妈妈又闯进教室,对着女孩辱骂,骂完之后还拿着自家孩子的手,打了女孩一个耳光。

老师看着形势不对,把女孩带出了教室。

事发后挨打女孩家长报警并去医院验伤,第二天女孩还发起烧来。

据女孩家长讲,女儿跟这个同学在二年级曾经有过矛盾,当时给同学道歉了,但同学家长并不接受。

从那以后家长经常找孩子麻烦,这次闯进教室,打完孩子耳光才算“两清”。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2

米粒妈看完是一脸懵,二年级时闹过的矛盾,五年级才“两清”,这反射弧也是够长的了。

这件事情爆出来后,网友是出奇“理智”,纷纷表示等后续,等反转。

挨打女孩家长说,他希望打人的家长能写个保证书,这件事情到此为止,或者家长给孩子道歉。

在并不长的报道里,有一句话米粒妈印象很深刻。打人家长说,“打个耳光就这么打掉了?我们要打回来的”。

再联想到打人的姿势,是妈妈拿着孩子的手打回去,极大可能是三年前自己孩子被打了耳光,现在终于瞅准机会打回去了。

孩子被人打,家长知道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心里的坎儿过不去,这也是事隔3年还念念不忘的原因。

米粒妈想起某综艺节目里,某个男明星听到女儿被同学欺负后眼睛都红了,恨不得马上冲过去替女儿讨回公道。

米粒妈也曾经帮米粒打过架,在《对,我就是那个帮孩子打架的混蛋大人!》里写过,我帮米粒打架的事儿。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3

米粒小时候很瘦(当然,现在也瘦),胆子也不大,带下楼的玩具经常被人抢走,米粒就会呆呆看着,不往回抢也不会反抗。

米粒妈看着真是百爪挠心,终于有一次,米粒妈忍不了了。

有人抢他玩具的时候就让自己成为了一堵墙,挡在他身前说,“你要玩米粒的小车,先问问他同不同意?”

米粒肯定是不同意,可那孩子快速地越过我,伸手就抢米粒手里的小车,米粒看我站在旁边也有底气了,使劲护着手里的小车。

但很明显,两个孩子不是一个重量级,眼看小车就护不住了,米粒妈就放声大喊,“喂,不能抢弟弟的东西啊!”

男孩奶奶听到我的喊声把孩子接走了,米粒的小车才算保住。

说来也怪,自从米粒妈英勇地帮米粒打架之后,米粒似乎胆子也变大了,会护着自己的东西了,就算面对大孩子也敢勇敢的说“不”。

在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父母能挺身而出,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好事。毕竟,有些麻烦靠孩子自己,是解决不了的。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4

米粒妈想起《少年的你》里,被校园霸凌的胡小蝶和陈念。

胡小蝶椅子上被洒墨水,被故意绊倒,她都一声不吭,默默承受着。直到不堪重负,用跳楼这种极端方式作为最终的反抗。

胡小蝶的父母,到学校大闹一场后,得到一笔不菲的赔偿,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了。

胡小蝶的眼神空洞绝望,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留恋。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不告诉父母?

因为在她眼里,老师和父母都帮不了她,父母都没察觉到她长时间遭受校园霸凌。

就像新闻里孩子突然跳楼的父母一样,他们眼里的孩子都是“早上出门还好好的”,是“乐观开朗”的。

陈念被欺负后,倒是想过向妈妈求助,可妈妈那时候自身难保,为了躲债远在他乡。

妈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忍一忍,上大学就好了。”

没有家长给撑腰的孩子,遇到麻烦要么一直隐忍,像胡小蝶一样默默承受压力,要么像陈念一样不顾一切绝地反击,最终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米粒妈在《五年级男孩被扇耳光,含泪说“没关系”:孩子,你可以不用这么大度》里写过一个小题大做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五年级的男生,在操场上莫名被三年级男生打了个耳光,还被狠狠踹了一脚。

老师看到后,带挨打的男生去找打人的学生,打人的孩子看见老师来了,马上就说“对不起”,被打的孩子也顺口说“没关系“。

老师问打人的男孩,“为什么不第一时间道歉,而是要等到老师找你,才道歉?”打人的孩子一声不吭。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5

最后,这个老师“小题大做”地请来双方家长去校长室谈,打人的孩子哭着道歉,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老师的支持,给了被打的孩子莫大的勇气。事后男孩妈妈还特意跟老师说,以前软弱的孩子变了,变得让她感到自己有希望了……

孩子遇到委屈和麻烦,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和勇气。但干预也要有度,家长过度干预有时候加剧矛盾。

还记得江西上饶的王某建案吗?

三年级的女儿跟同班男生有了冲突,王某建带着屠宰刀直接从后门冲进教室,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刺了这个男生十几刀,又把他拎到走廊上。

男生抢救无效死亡,王某建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结果成为两个家庭的悲剧。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给孩子撑腰,到底要撑到什么地步呢?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6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蔡汉伟就有个热衷于给他撑腰的”直升机“妈妈。

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学校外维持交通。

学校运动会上忙前忙后,给同学们买好吃的。同学们都羡慕地跟蔡汉伟说,你有这样的妈妈真好。

蔡汉伟最初也这么觉得,直到他跟同学玩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头。

他有点头晕恶心,妈妈带他去医院看,医生说有轻微脑震荡,但没有大碍。

妈妈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直接带着蔡汉伟冲进教室,把跟他一起玩过的同学一个叫出来站在操场上,又一个个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

妈妈激动地指责老师没看好学生,指责家长没教好孩子。从这以后,蔡汉伟成了学校的名人,没有人敢跟他一起玩了。

他本以为这样的生活,熬到小学毕业就结束了,但他没想到,到了中学他依然是学校的名人。

他跟妈妈怄气不学习,不交作业。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里,他卷面成绩及格了,但平时作业成绩太低,最终的考试结果还是不及格。

妈妈跑到学校去找老师,指责老师太绝情,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未来和人生。妈妈的咄咄逼人,让班主任辞职了,蔡汉伟又成了学校的名人。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7

他说,我父母是毁掉孩子的天才,他们生了我,再想尽办法毁掉我。

妈妈强硬的撑腰方式,让蔡汉伟在学校备受排挤,最后直接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学习,也放弃了自己。

孩子遇到麻烦,家长应该干预,给孩子必要的帮助。但干预到什么程度,不能由着家长的性子来,应该重点关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不是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他又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所谓的冲突,是同龄人之间正常的打闹,还是成群结伙或恶意的霸凌?

就像上海家长冲进教室打学生耳光的事件,一个耳光从二年级到五年级,如果挨过打的孩子想打回来,3年的时间总有机会。

但这一个耳光就拖了3年,最后解决的方式,是父母出头冲到教室,妈妈拿着孩子的手打回去。

这到底是孩子的心魔,还是父母放不下的执念?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8

这场景有点像蔡汉伟妈妈冲进教室替儿子讨公道。妈妈义愤填膺满腔愤怒,孩子却尴尬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欺负我孩子,你家长没教好你,我来”,听着确实是很过瘾,颇有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风。

只是,如果每个家长都用这种充满江湖义气的方式给孩子撑腰,就该人人自危了。

给孩子撑腰,要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为先。

生活中经常看到“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两个孩子玩着玩着起了冲突,一个推了另一个,被推的孩子哭了。

家长没有安慰哭泣的孩子,而是继续指责他,你怎么这么笨?他推你,你不会推他吗?

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冲进教室打耳光:3年才还回去的耳光,到底是谁的执念? - 9

孩子心里充满被欺负的委屈,还要听着家长的训话,承受"报仇"的压力。

孩子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打回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习惯用暴力维护自己权力的人,也会倾向于用暴力去剥夺别人的权利。

因为简单粗暴的“打回去”其实在给孩子灌输一种错误的因果关系:别人打你,你可以打他;别人惹你,你也可以打他。

慢慢的,孩子总会给自己使用暴力找到“合理”的理由。孩子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学会维护自己。让孩子能够顺畅的表达情绪和诉求,必要时寻求老师家长同学帮忙。

打回去不是目的,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利才是正道。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给他撑腰,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勇气。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