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4日 13.7°C-14.6°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若不是偷工减料,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更不会有百年后的中华国难

2021-09-22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元朝初期,蒙古兵向来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攻城略地少有败绩。

若不是偷工减料,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更不会有百年后的中华国难 - 1

原本,忽必烈没有打算东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还屡屡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邻之意。当时,对于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而言,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日本国放在眼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于是乎,他没有挥动马鞭进军,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岂料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则因日本方面不作回应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图一"虚名",让所谓"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贡之礼;所以还一直耐着性子,按兵不动。多次遣使东渡,却屡遭拒绝之后,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了。

若不是偷工减料,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更不会有百年后的中华国难 - 2

公元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倭国,但因海上遇到强台风,无功而返。回到中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7年后,第二次东征日本,烦心的是这次再遭台风,无法登陆,元军只能再次返回,日本又一次逃过一劫。

两次东征都没有进展,日本民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蒙古人的船只在"神风"的阻挠下,才没有进入日本。日本人对神风是顶礼膜拜,数百年间他们一直认为是"神风"救了他们。

忽必烈第一次东征日本。他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山东人刘复亨等以900战船,2000名士兵,15000水兵,远征日本。一开始元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继续前进,日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守不住阵地了,当日军退到太宰府附近时,元军的战船队伍却在一次夜间暴风雨中被海浪打翻了两百余艘。

按理说军舰应当是由最坚固的材料制造的,暴雨不应该对其造成损失的,那怎么会被打翻呢?其实是这样,当台风来临,暴雨倾盆而下,元军舰将船队停泊在博多湾口,舰船在风雨中飘摇撞击,无法保持平衡,在强台风的撞击下,许多舰船都开始破损,导致更加的不平衡,海浪驶来就把船打翻了。

这一次暴风雨袭击使得元军将士伤亡多达13500人,这是什么概念!一万五千人损失九成兵力,几乎是全军覆没。兵力大损后,元军只能悻悻然的返回本土,前面占领的岛屿也无人把守,等于是浪费了人力和财力,兵力,去远洋冲了一次浪,还搭上了九成兵士,最后又如数奉还,心理上多少会受到打击。这一次日本倭人逃过一劫。日本人将那次战役称之为"文水之役"。

忽必烈重整旗鼓第二次东征,这次东征元军用兵达十万之众。而这一次则更为诡异,因为海上突起风暴,元军尚未登陆,已全军覆没,再一次功亏一篑。元军此后,忽必烈虽还有东征之意,但因种种客观原因,及群臣谏劝,南方义民反抗元统治,最终未能再举战事。

两次东征都以惨败告终,其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有一种说法,则是称元军诸将不和,无法统令行军,最终不得不以全线撤军收场;还有说法是说元军只擅骑兵攻伐,并不擅海上征战;当然还有说法,元军远途作战,补给困难,必须速战速决,而倭人坐据主场优势,以逸待劳。

有一个原因很值得商榷。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文章中,科学家提出,是元朝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设计,是令船队在海上经不起暴风雨袭击,葬身大海的主要原因。

若不是偷工减料,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更不会有百年后的中华国难 - 3

后来学者们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研究发现:当时的战舰做工粗糙,质量低劣,很多战舰上的铆钉过于密集,这说明很多材料是反复用过的二手材料,并不结实和稳固,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是元战舰的常态。史料有记载,这些战舰大部分是忽必烈命令高丽王建造的,当时高丽国的财力和物力并不能建造出先进的战舰,很多情况下都是敷衍了事,质量当然不达标了,这些脆弱的船只,连基本的海上风暴都无法抵抗,更别提作战了。所以战败是必然的。

若不是偷工减料,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更不会有百年后的中华国难 - 4

至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元朝军队的战舰不是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而是最新战船,精细设计那么结果肯定不会惨败而归;再如果元军的气势,配上明朝永乐时期郑和的舰队,去东征倭国,势必会兼并倭国,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倭寇侵扰,更不会有数百年后的中华国难了。

弹丸之国给我们造成了永远无法磨灭的惨痛记忆。

历史的悲剧给我们的心灵深深地烙印,我们将铭记于心,一代代传下去。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铭记:永远不能对倭人放松警惕。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