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4.6°C-16.0°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2021-09-15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也成为现代人阻碍年轻人之间交流的最关键问题,年轻人开始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喜欢与他人交往。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1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走在马路上,看到那些与自己认识但是又不是特别熟悉的人,会下意识地避开对方的目光,能不打招呼就不打招呼。

还有些人在参与社交活动的时候都会觉得很难受,紧张,手脚出汗,总想着能够早点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中享受独处的时光。

最后,还有一些人会对社交毫无兴趣,他们丝毫不想扩展自己的朋友圈,觉得认识新的人,结交新的朋友是一件很伤神的事情。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一旦你在生活中出现了上述的状况(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就代表着你患上了“泛社交障碍”,是一种“危险”的人格,有很多社交弊端。也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交总是会采取一种回避式的态度,当处于社交活动之中的时候,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感受到一些反感。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2

时间久了,个体与人交流的能力就会被削弱。本来就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会变得无法与人交往,内心也会因此处于一种近乎封闭的状态,造成个体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而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个体就很有可能作出危险的行动,甚至是暴力的行径。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3

宿醉体验

宿醉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是否尝试过,头天晚上酒喝多了,第二天早晨起来那种头昏脑胀的感觉。当一些不擅长社交的人,参加了一些高强度的社交活动时,就会出现类似于宿醉的感觉,易出汗、头晕目眩、身心疲惫等等。

语言学家肖娜·考特尔(Shawn Courter)是首先提出社交宿醉状态的人,肖娜指出,患有“泛社交障碍”的人或者是性格较为内向的人,通常都会在参加社交活动之后产生宿醉状态,而导致他们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交活动会消耗他们的精力,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4

因此,患有“泛社交障碍”的人群如果经历了太多的社交活动,会导致他们对社交活动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和恐惧感。并且,这种排斥感与恐惧感会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加而增加。

最终,他们会开始厌恶社交活动而拒绝社交活动,也不想和任何陌生人产生交流,最终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

心理距离分区

认知心理学的专家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划分为了三个区域,心理舒适区、心理拉伸区以及心理恐慌区,这三个心理距离分区分别对应着人们不同社交状态下的心理状态。

众所周知,人类的心理保护机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了人们在感受到自身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先通过阻断自己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因此,人类的潜意识中,就有一种不与人交流才是最安全的状态这种想法。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5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保持生活在舒适区才是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一旦他们能够适应了舒适区那种安全的感觉,他们就很难还会再作出什么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了,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性格内向的人通常都不喜欢社交的原因之一。

但是,归根到底,人类是社交性动物,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流的内在需求,长时间地以阻断内外信息交互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最终只会导致人们的内心封闭。

心理学家:总是逃避社交,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 6

因此,人们应该远离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地进行社交,通过沟通的方式,可以获得许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当人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一段美好的友谊时,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也就有利于帮助人们突破社交障碍。

撕掉“内向者”的标签

性格内向的人与性格外向的人事实上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是表现在外的性格特点不同而已,因此,性格内向的人不要给自己打上“内向者”的标签,也不要让别人给自己打上“内向者”的标签。

其实,没有绝对的内向,也没有绝对的外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必要被所谓“内向者”的标签而束缚。内向的人同样有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也能够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rce JF, Emde RN, Campos JJ, Klinnert MD. Maternal emotional signaling: Its effect on the visual cliff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5; 21:195– 200.10.1037/0012-1649.21.1.19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