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18.0°C-21.2°C
澳元 : 人民币=4.7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培养30万全科医生”的目标,快完成了!

2017-07-15 来源: 医学界 评论0条

还差9万!


作者 | 大鹏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全科医生30万名以上,提升基层卫生岗位的吸引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积极扩大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规模。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介绍,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全科医生30万名以上。


全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6.6%


长期以来,医疗界都存在这样一组剧烈的反差——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这一现象如今有望通过全科医生的培养等措施得到改善。


何为全科医生?根据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全科医生十分短缺。《医学界》查阅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全科医生有20.9万人,占医生总数为6.6%,欧美等发达国家为30%-40%。这个结构与医改提出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差距非常大。


据《医学界》了解,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用10年时间增加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已经过去了7年。现阶段,我国累计培训全科医生20.9万人,距离10年前提出的30万目标还差9.1万。这些名额,将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完成。


而有关部门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生,可谓是“煞费苦心”,近年来更是政策齐发,以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对此,《医学界》进行了盘点:


一、实行“县管乡用”


“县管乡用”,即县医院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是近年来“强基层”的办法之一。


说白了,基层强不起来,主要是医生的待遇跟不上。基层医卫人才不足、引进困难一直是基层强不起来的老大难问题。实行“县管乡用”后,医务人员依然享受县级医疗机构的待遇和编制,而工作地点换到了乡镇一级的医疗机构。建派遣医师在原单位身份不变,个人工资、绩效等经济待遇按原单位科室同级人员发放。派遣的医务人员,除评奖、评优、晋升、职称评定等政治待遇按原单位规定平等参与外,还将派遣医师服务基层经历纳入评定和聘任上一级技术职务优先条件。


一位基层医改专家向《医学界》表示,不管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就很完美,但至少从目前现实看,这些措施无疑是符合基层实际的,能够解决问题的,也是敢于突破一些条条框框的。


二、本科住院医下基层可直接评中级职称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刚出来一个政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培合格到基层执业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这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对医务人员评职称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般而言,住院医师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本科学历的,需要四年才可以考主治医师。而上述政策,对于初级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这一措施也对当前医疗人才尤其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三、新建医学院校和中医药院校


为了解决区域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三部委宣布,将新建一批医学院校和若干所中医药院校,以培养更多医疗人才。


分析人士认为,医学院的创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才的引入,学科的完善。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门类,也会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医学人才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重大利好,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持。


四、大医院建全科医学科


一向重视专科的大医院,也要兼顾全科。


去年国务院近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推进全科医生能力提高,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规划是在新医改以来各地试点基础上,对我国医改的系统性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5年医改的重大布局。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国务院高调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意义深远。


五、免费定向医学生


天下有免费的医疗教育吗?有!只不过在享受完免费后,你得下基层。


据《医学界》了解,定向医学生,这一“免费”的医学教育,时间并不算长。2010年,卫生部等5部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医学生培养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5000名学生。免费医学生与定向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该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在校读书期间,除了免去学费和住宿费,还会获得国家的补贴。


但是,这一原本“双赢”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很多地方的定向医学生向《医学界》反映:“毕业后违约的情况十分普遍”。然而,违约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六、对基层在岗专科医生转岗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而在我国,目前我国注册全科医疗科职业医师数仅占医师总数的4.3%。尤其在乡镇卫生院一级,几乎没有专科院校毕业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荒”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很难真正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更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全科医生紧缺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医学院校缺少全科医生专业,缺乏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


为了突破当前全科医生缺乏的瓶颈,目前比较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对基层在岗专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根据规划,每年全国都会安排数万名基层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七、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最近,“西学中”这个话题很热。


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跟此前不同的是,此番国务院的文件中,明确表示,要“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也就是说,“西学中”要形成制度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重视。去年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在5年内,新增中医医师与药师名额26.28万。而这些新增的中医医师基本上都将作为全科医生,沉到基层去。以增加基层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生的不足。


全科医生将发挥哪些作用?


全科医生不是新出现的一类医师。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介绍,过去我国企业、街道诊所的医生,其实也可以称为全科医生。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的出现,全科医生名称逐渐为人们所知。而关于大型综合医院要不要建全科,一直是医疗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据《医学界》了解,目前,培养全科人才的任务日益迫切。由于中国注重专科,忽视全科多年,造成全科医生极度匮乏。对此,北大医学部开设了一个新的学科,专门在2007年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但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全科医生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推行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下转诊的情况,从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病人,有时候不能快速确定属于何种病症,这时候也需要全科医生,对病人的病症进行分类,从而确定转诊到哪个具体的专科科室。因此,无论是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大医院,都同样需要全科医生。


如何增加全科医生?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陈竺:呼吁所有的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临床医学系内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并在所有的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和三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同时,主管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发展列入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评的核心指标体系。


朱恒鹏:在英美等国,基层医疗机构是以民营为主体的,没有“等级制+收支两条线”,容易吸引好医生。但是在中国,由于公立医院占绝大多数,管办不分的体制,基层医生缺乏正确的激励,很难“不往高处走”。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邬惊雷: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上海也做出不少探索。为了让更多医学生理解到全科医生并不比专科医师低一等,医学院现在特别增加了全科教育门类,毕业后还有专门针对全科医生规范培养,从最开始每年招收几十人,到现在可以招收到近500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可了全科医生的发展前景。上海还专门制定全科医生国外交流计划,让他们紧跟现代医学步伐,与国际前沿发展同步。在全科医生职称评审制度上也做出重大突破,特别增加高级职称评定,还提供参与教学工作的机会。


蔡江南:全科医生缺乏吸引力,最重要的是缺乏工作价值。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要使得全科医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生,使其拥有更大的治疗和医疗费用控制权,还要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首先,医保要推行首诊制,医生的处方不受基本药物限制,要建立独立检查中心;其次,治疗权方面,全科医生不应该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第三,发展权方面应提供科研、进修、晋升的机会;第四,收入方面,要医生收入透明化,取消收支两条线。


徐毓才:全科医生不是“低端产品”而是未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正规军。要做好四大措施留住全科医生——搭好“台子”,“台子”主要是事业发展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多给“票子”,即建立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松开“绳子”,即建立市场化的人事制度;撕开“口子”,即创新人才管理新模式。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破解基层人才流失困局,但也应该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