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5.6°C-10.4°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2023-07-10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以下文章来源于非非马 ,作者作者非非马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1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写李玟因抑郁症自杀的事儿,是需要攒聚很大能量的。尽管我不能算她严格意义上的粉丝,但听到这个消息,也感到无比震惊和难过。这两天看了很多她的报道、采访视频,总是看着看着就落下泪来,无比心疼,那种难过如此的真实、锥心。

大家都是直到现在才发现,她有那么多痛苦和故事是我们不知道的,因为漫长时间里,她一直都选择藏起人生的 B 面,独自吞咽伤痛。直到三年前,她才终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一点点释放自己脆弱的碎片,甚至一度直白承认 " 心灵破碎 "。

李玟的离世,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悲剧。现在才被曝露的抑郁症、罹患乳腺癌、以及残酷到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身体痛楚,叠加上她超人般的坚忍、无双的唱作才华,尤其是——无私的善良,更增加了郁郁悲情,让人一听到她美好的歌声、看到她那永远在线的灿烂笑容,就会心疼落泪,无比惋惜。

如今回看她的过往,才发现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只是我们都蒙蔽在她开朗乐观的皮相之下,选择性地忽略了。写此文,既是为悼念这位天才女歌手,也希望她的悲剧不因悲情而被文饰,而是能够被真正地看见被正视,并触发警醒与思考。

在无数悼念李玟的声音中,我其实很担忧一种腔调,就是拒绝把李玟的抑郁症和她的不幸婚姻勾连,认为把李玟想成 " 为情所伤 ",是低估了她。" 她非常坚强,她是女战士,情情爱爱不会对她是致命的打击。"

我能够理解这种 " 捍卫 " 的心情,但我警惕这样的想法。因为,我在这些话语里嗅到了熟悉的 " 恐弱 " 味道。

在这套逻辑里,承认李玟为情所伤、被婚姻中的背叛打击到,会有损于李玟 " 坚强女战士 " 的形象。

为情爱婚姻所伤,被认为是一种专属于女性、尤其是 " 弱女 " 的特质。她们对大女主的期待是 " 头发甩甩、大步走开 "。所以她们认定:坚强的李玟,怎么会被情情爱爱打击到?!

幕强和恐弱,总是成双出现的。在一些人奋力歌颂和捍卫李玟的 " 坚强 " 形象时,其实是把内心 " 恐弱 " 的阴影投射到了李玟身上。

与 " 恐弱 " 相伴出现的,是 " 耻弱 "。因为耻弱,所以才恐弱,抗拒承认自己的弱。

同时,这也是一种性别偏见,说得再严重点,是一种很隐蔽的 " 厌女 " ——谁说只有女性才会被情感婚姻所伤?因爱人背叛而感到伤痛,难道不是人之为人最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吗?这无关性别,也无关强弱。

有谁规定了女性的坚强必须包括不能为爱情重伤呢?如果承认自己正在遭遇情感和婚姻的挫折与痛苦,就要与 " 不坚强 " 划上等号,这要让那些正在陷于此类痛楚中的女性该如何自处,向何处去倾诉?我必须要说,这是一种绑架。

事实上,昨日李玟的二姐李思林接受了《星岛头条》采访,在谈到妹妹情绪困扰难以解脱的原因时,她说 " 妹妹乳癌与脚患只是其次,因已切除肿瘤,没有扩散已痊愈。" 她说,李玟的人生死穴与工作无关,只有一样,感情。

李玟与二姐李思林,两人关系极为密切,李玟称呼二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心灵顾问、瑜伽老师、饮食伙伴、最好的姐妹。

李思林说:"熟知妹妹的人都知道她对感情好执着,妹妹一直好单纯,因为她没有爸爸,所以对大 16 岁的老公投射了像爸爸的形象。对她来说 Bruce 是好爸爸,对女儿很好,但可惜他是老公不是爸爸。我妹妹什么都有,没甚欠缺,所以感情上较执着。她说因为一直冇(没)爸爸,很想有个爸爸,死穴位就是这个是老公不是爸爸,所以问题出现时放不开。"

昨天 Bruce 公开发布讣告,联合署名了李玟二姐,讣告称李玟为 " 挚爱的妻子 "。但是随后,二姐李思林就否认了:" 这是她老公发的并不是我准备的。"

李玟的致郁原因当然是多重的,但我们并不必急于去否认 " 小情小爱 " 会给她带来重击,只因那不符合你对 " 女战士 " 的期待。其实即便是李玟自己,也在 2020 年开始慢慢对外曝露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 " 在学习和争取 "" 医治破碎的心灵 "。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2

不以 " 承认我在婚姻里受到了伤害 " 为羞耻,才是健康的。直面、承认、允许、接纳自己在任何方面的脆弱,是一种大勇敢、大智慧。对人不应有分别心,对脆弱亦如是。

这世上,并没有哪一种脆弱的理由更高级,而哪一种脆弱又该被打上 " 低级 " 的标签。一直以来,其实是我们对 " 坚强 " 误会太深,所以我们才会不允许 " 脆弱 " 发生。

我至今记得朋友 Autumn 秋天在她的文章《那些离婚教我的事》。这个就职麦肯锡,毕业于复旦、北大、沃顿的学霸,在遭遇婚姻伤害时,一样经历了漫长的痛楚挣扎,甚至患上抑郁症。有很长时间,纵使她想尽各种办法来自救也依然走不出深渊,这让当时的她 " 以为那是一场无期徒刑 "。后来,她接纳了爬不起来的自己,原谅自己在泥里趴一段时间,一边脆弱一边自我救赎。最终她找回了力量与勇气,也找到了幸福。

那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 生命依然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虱子是新的虱子,明天是新的一天。"

这样的秋天,谁能说她 " 弱 " 呢。对自己诚实,敢于直面甚至坦露自己的脆弱,是大勇大慧。

李玟离世后,我特地去世卫组织的官网阅读了关于抑郁症的相关内容,这才了解到,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高 50% 左右。继续检索资料,看到 2019 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发布报告,首次公布了我国的抑郁症患者中,女性约占 65%,有 67% 的抑郁症患者超过 35 岁。

抑郁症在女性群体中如此高发,尤其又以 35 岁 + 群体为高发区,这让我感到很沉重。仔细一想,我 " 抗郁 " 十多年的好友可不就是从 35+ 开始的嘛。

据世卫组织官网: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生活中经历过不良事件(失业、丧亲、创伤事件)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抑郁症反过来可以导致更大的压力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并加剧抑郁症状。

所以,不要简单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身体病变,单单从生理因素去理解和解释抑郁症,我们必须看到个体遭遇、社会处境,都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症的诱因。

直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社会现实、追究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并无损于女性的独立自强,相反,放下恐弱心理,承认女性所处的弱者困境、心中背负的思想束缚与局限,并努力改变它们,才能帮助女性从困局中突围。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会认为无需抗拒分析李玟的抑郁症成因——相比于回避,揭示它,更有社会教育意义;我们更无需因为 " 恐弱 " 而刻意剥离掉某些显而易见的致郁因素。

我们要敢于承认,生于 1975,在美国度过青少期,有着洋气英文名的 COCO,其实骨子里依然传统,被一系列所谓的 " 女性美德 " 所捆绑、所累。而她的这些特点,在今日社会中也仍有代表性。李玟并不是唯一一个。

直到这次看李玟的各种视频采访,我才惊觉,Coco 那么无私地爱很多人、为很多人,却唯独不够爱自己,为自己。

她形容母亲是传奇,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切,她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就是有能力给妈妈买上梦想中的房子。

她说," 妈妈从小就要我们要孝顺父母,不要辜负妈妈。所以我从来没有一刻不努力,没有一分钟懒惰,我就是希望我的成功能带给妈妈幸福。"

婚后,她说自己的执念是丈夫 Bruce,最让她难以自拔。甚至,她居然都要每天费心安排惊喜给老公,为了让他开心 ……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3

综艺里,她更哽咽着说自己不是好妻子,感到很抱歉和内疚,因为她忙于事业,很少时间陪伴老公 ……

不由感慨,这个世界,鲜有成功男人会为自己的忙碌而向妻子家人感愧内疚,可一旦女人忙碌于事业,却那么容易就感到失职和亏欠。

多想抱一抱 COCO,说一句:生而为巨星,你不必抱歉。

我们看到她说这一生为歌迷、为母亲、为家人、为爱人、为家庭而活,可唯独 " 自己 " 缺失了。

严格来讲," 自我 " 缺失的人,是人格不独立的。一旦附着于上的 " 人生支撑 " 被抽空,很容易陷入崩溃垮塌。自我缺失,也容易引向那种极致的无私奉献型人格。

一方面是因为善良隐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价值确认、快乐,相当程度地来自于这种奉献感以及被他人需要和喜欢的事实。纵然后来李玟在遭遇爱人背叛后有所反省,希望要重新找到自己、活出自己,但这又岂是一时三刻可以改变的。更何况,对于遗腹子李玟而言,她自小就有怕被遗弃的恐惧,所以总是 worry too much,从小就开始学会 " 花多一些努力让人家喜欢自己 "。

我始终觉得,任何人都先要爱好自己,照看好自己,再去谈爱别人、照顾别人。奉献固然带给人崇高感、意义感,但如果 " 自己 " 被忽略了、亏待了,这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的、慢性的自我剥削和压榨,最终掏空健康、掏空快乐,也失去了爱他人爱世界的能量。

我们自己,更值得自己的优先照顾。这无关自私。奉献和善良,都应该是有节制、有边界的。

所以,请停止赞美李玟 " 总是把微笑和阳光留给别人,把痛苦和黑暗留给自己 ",这其实是一件特别让人心疼、也特别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儿,不是吗?

此外,我还想说,李玟的过于懂事感恩、过于谦逊,让她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归结为歌迷和家人的支持,这其实也是中国传统女性常有的一种 " 不配得感 "。

研究表明,男性的确总是更容易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结为自己的优秀,而女性却总是更容易将之归功于外部原因,似乎这一切都不是自己应得的,甚至像是从别人手中窃取来的。而一旦没做好呢,却又容易高度自责,深感抱歉——一如李玟,因为一次技术故障而导致的破音,也引发了她强烈自责,向公众道歉。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我不赞同去赞美那种过于严苛的励志精神、自律精神。这未尝不是披了另一件外衣的 " 幕强 " 和 " 恐弱 "。

时刻永争第一、凡事追求完美,的确能创造奇迹,但那个代价却也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

李玟曾经被盛赞的 15 年后还穿得下献唱奥斯卡时的紧身战袍,是靠她极为苛刻的饮食和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 香蕉和一点点巧克力,就能维持一整天。"

完美主义的李玟甚至至今都不敢回看自己奥斯卡演出时的视频,因为一旦看视频,她就 " 只会挑毛病 "。哪怕全世界都公认这是她歌唱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赞誉她为 " 华人之光 "。

她对舞台和歌唱事业的完美主义,也让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痛楚。很长时间里,她都以 360 度无死角式的 " 坚强 " 要求自己,甚至不允许自己说累:在我嘴巴里,不会听到我说累这个字。

过度的自我激励,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剥削,更是一种恐弱和幕强。但 Coco 意识不到。因为,她从小就是被严格的母亲如此培养的。看到她带着欣赏的语气称赞母亲 " 总是会想办法确保你拿第一名 ",我心里是非常唏嘘感慨的。

李玟的父母都毕业于北大,她母亲因为李玟爸爸 40 岁因病早逝,含辛茹苦地以一己之力带大三个女儿。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4

你能理解这样一个优秀、要强又自信的母亲为何会以 " 永争第一 " 的标准去教育孩子——李玟也说过她大姐每年都是年级第一,但是这样的教育,既成就了一代传奇,也会让传奇很难去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的 " 弱 ",比如因惧怕失去舞台而被迫下场所产生的恐惧,比如没能在婚姻中拿到 " 高分 "…… 所有压力汇聚之下,传奇最终以令人心碎的方式落幕了。

李玟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一张 " 鸡汤图 ":BE STRONG ENOUGH TO HEAL YOURSELF. BECAUSE YOU CAN.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5

可真正治愈自己,也许不是靠的坚强, 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坚强。这两个月我在练习正念,体会到了:让负面情绪离开的最佳办法,不是 " 赶走 " 它,而是接纳它,然后放下它。我们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评判、不 judge、不否定、不抵御。

以前,我也会觉得 "YES I CAN" 是一句特别燃特别酷的话,可现在的我会觉得,慕强文化中成长起的我们,其实更需要学会说 "NO, I CAN'T"。

如果 Coco 能够早点学会允许自己 " 做不到 ",而不是那么决绝地 " 不惧怕任何困难 ",或许结局会不同。

戴锦华老师说," 恐弱 " 是 " 慕强 " 的翻版,当一切都在鼓励我们成为胜利者、成为赢家时,对所有的软弱(包括女性的软弱、男性的软弱)、对所有失败者的蔑视与践踏,就成了一种必然逻辑。

再来说说我对崔永元观点的不认同。

痛悼李玟离世,但请停止这种“恐弱式悼念” - 6

具体我不复述了,都在图中。我想说,我非常不赞同这个观点。虽然我能理解他是作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在说这些感受与看法,但我不赞同他合理化、美化、浪漫化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选择。我认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这样的不当渲染,是不负责任的,严厉一点说,这无异于一种教唆。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是悲剧。

此刻的自杀,对于患者而言,可能是意味着苦痛的结束,但同时也彻底关闭了希望与走出黑暗的通道。我们该做的,是多了解抑郁症,学会关怀、陪伴、帮助身边那些正在被 " 黑狗(black dog)" 追打的朋友,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治疗,并且,好好活下去。

写到这里,深觉心疲力竭。写这篇文章,调动了我太多的能量,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脑力、体力上的。很难想象 Coco 那么多年来坚持如太阳般光耀舞台,究竟需要怎样地燃烧自己。

我想,她其实也是累的,虽然她不允许自己喊累。而公众越是高唱与赞美她如太阳般散发出永恒的耀眼光芒与温暖,她可能就越想要扮演那个永不落山的太阳。

是的,社会越是赞美坚强和成功,那些看着坚强、成功的人就越不敢暴露自己的不坚强、不成功。社会越是否定脆弱和 loser,个体就越羞于坦露自己的脆弱与失败。

接纳脆弱、接纳每条生命都必将遭遇的病痛衰败凋零,不止是李玟一个人的功课,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的功课。不妨,就从坦然接纳李玟的 " 弱点 " 开始吧。我们或许可以心平气和地这样说:李玟当然是有弱点和局限性的,但这并无损于她的光辉形象。

被呼 " 天后 " 这么多年,她也该被当作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疼、有天赋也有局限的 " 人 " 来看待了。有潮汐潮涨,阴晴圆缺,才是常态。

我们承认以及允许李玟脆弱,也是允许自己脆弱;我们关怀李玟的脆弱,同时也是关怀自己。

Coco,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明媚与才华,也疼爱你的脆弱。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