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4.2°C-9.3°C
澳元 : 人民币=4.8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假装禁欲的年轻人,都被香水味出卖了

2022-11-02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槽值

(ID:caozhi163)

香水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强了。

为了宣传这款香水,马斯克甚至把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介绍,改成了 "香水推销员 ",还称它是“地球上最好的香水”。

“地球上最好的香水!”/马斯克社交媒体截图

推销员的业绩不错——推出后短短几个小时,就卖出了1万瓶;推出仅6天,他宣布该香水已售罄。

富豪下场卖香水,本身已经值得玩味。但在国内网站的相关热搜下,网友们首先感到好奇的是:

“烧焦的头发是什么味,能好闻吗?”

“现在这些香水的名字,为啥我越来越看不懂了?”

香水名可以有多卷?

消费者与某一款香水的邂逅,是从得知它的名字开始的。

名字充当着香水的门面,能否在第一时间“击中消费者的心巴”,全靠名当家。

近些年,香水名内卷得厉害,早已经超越像“XX5号”、“XX之水”、“XX香”等命名简单好记的主流印象。

既然香水自带浪漫感,那么就从名字开始把浪漫发挥到极致:

“赤霞橘光”、“橘彩星光”、“极地之光”、“鎏金花影”、“璀璨流光”。

非得让你感觉眼前的世界是“光与影的重叠”才行。

似乎喷一喷这些香水,就可以进入那个梦幻的世界,浪漫到眩晕。

图源:pixabay

将香水“拟人化”,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起名套路:

“流浪者之歌“、“手帕先生”、“琴工巧匠”、“愚人”、“罪人”。

赌的就是消费者能在看到香水名的瞬间,与香水的“身份”产生共鸣、激情下单。

还有的香水名拥有某种神圣感:

“梵音藏心”、“轮回”、“圣徒”。

仿佛喷上它就能超脱人世,跨界成仙。

或许香水名也会对香水效果形成引导?

也有一些香水名是“名词+动词”的组合,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故事。

“昆仑煮雪”——非常让人好奇,在神山上煮的雪,到底是什么味道。

“理发店失火”——理发店失火后的焦糊气味,真能做成香水?

还有的香水名走阴郁恐怖风,看上去压根不像香水。

什么“冥府之路”、“被诅咒的古墓”、“僵尸”、“孤儿怨”,看一眼名字仿佛就分分钟穿越到恐怖片的阴森老宅里……

虽然有可能直接劝退一部分潜在消费者,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些名字让人过目难忘。

要问商家为什么偏要在香水名上这么“费尽心机”,其实也可以理解——香水千千万,配方也存在同质化趋势;倘若不在名字上下点功夫,怎么能获得消费者的目光“留存”呢。

不仅仅是香水品牌,名字取得高级;香水的消费者,也是人均文豪。

常常可以在微博、小红书、朋友圈里见到令人惊叹的“百万级香评”。

一款名为“扶桑”的香水香评极具画面感:“像刚掐下来的枝条还带点青涩。”

一款“银色山泉”的评价文采斐然:

“男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如子画,润玉世上谪仙。

女用,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如青霞圆圆飞鸿正大仙容,春风拂面。”

以及仿佛能扑面而来的“大吉岭茶”:

“如果香水是有灵魂的,那它就是一个白衣翩翩的少年……是他穿过大雨滂沱拥我入怀。”

总之,能抽象,绝不具体;能讲一个故事,绝不单纯点评味道。

仿佛这年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文采,都不敢将自己的嗅觉落实成文字了。

就不能直白一点评价下味道吗。/图源微博

当然,也有人被网上天花乱坠的香评种草,买了香水后翻车的——

“盲入高端小众品牌,结果发现香水尾调有股‘狐臭’味。”

“期待‘橘彩星光’的味道像瓶身设计一样美好,结果愣是闻出了樟脑丸的味道。”

“喷了某大牌某款优雅著称的香水,同事问谁在吃烤红薯。”

“香评形容它是‘秋冬带着烟草气息的男朋友’,我妈说是邻居家二哈的味道。”

还有“烂橘子味”“鲜花饼味”“感冒药味”“花露水味”“膏药味”……

不得不说,香味审美真的是很主观的东西。

就像没有一种味道可以讨好所有人;或许“奇葩”和“好闻”之间,也只有一线之隔。

存在感越来越强的香味

这些年,随着国内美妆市场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愿意为“气味”买单。

2017-2020年,中国香水市场消费规模从61.6亿元飙升至125.27亿元,足足翻了一倍。[1]

据欧睿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香水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日本香氛制造商Takasago在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高端香水市场,仅次于美国”。

这意味着,中国的香水消费市场在迅速发展,并且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许多年轻人开始购买香水产品,也有许多人在网上搜索各种“香水测评”和用后感。

抖音上“香水”相关内容,播放量超过150亿。/飞瓜数据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香水行业研究白皮书1.0》显示,我国消费者人均客单价达到500~800元。

并且目前香水的消费者,80%以上是女性。

根据调查,当香水的价格和经济能力吻合时,女性消费香水的比例更高;也就是说,中高收入的女性、职业女性使用香水的比例会更高。

香水,悄悄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中产必备单品”“氛围感利器”“高级感神器”。

香奈儿可可小姐香水。/图源香奈儿官网

国际大牌、进口品牌备受青睐,其中三大奢侈品牌香奈儿、迪奥和爱马仕垄断了大部分香水市场。[1]

大牌的品牌效应,口口相传的高口碑,以及能凸显个人格调和地位的作用,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因素。

不过近两年,国产香水品牌也在迅速崛起。

虽然起步较晚,但许多国产香水凭借独特的东方香型、富有东方文化气息的外形设计纷纷出圈。

天眼查显示,国内涉及香水业务的公司,目前已经超过了9万家。

像气味图书馆、RE调香室、观夏、闻献等国产品牌,都在这两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靠“国潮香水”“小众香水”吸引着年轻人。

而一些国产“高端香水”,价位更是直逼国际奢侈品牌——

本土香氛闻献“人无完人”系列香水,容量30ml,售价850元;作为对比,香奈儿容量50ml的“蔚蓝”香水,价格是760元。

另外一些品牌,只做私域流量和线下门店,就能实现年销售额过亿、粉丝超百万的“小目标”。

比如“观夏”,线下倚靠艺术空间式的旗舰店,线上打造贴近中产女青年理想形象的IP,营销上讲着给消费者“沉浸体验”的产品故事。

产品上,靠着“昆仑煮雪”、“颐和金桂”等东方气息浓厚的香味,俘获了许多年轻女孩的芳心。

眼看着愿意为香味“一掷千金”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专门售卖香水的品牌,一些看似与香水无关的品牌也加入到了香水赛道。

宝洁旗下品牌舒肤佳,推出了“纯白清香味”香水。

微博网友:校园小说男主的味道。

肯德基推出过“炸鸡味香水”;泸州老窖推出过酒瓶外形的香水;匡威、大白兔奶糖等品牌都相继涉足香水香氛市场,给自己贴上“气味”标签。

而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渗透率,也潜移默化为香水增加了话题度,加强了它的“寻常”属性。

常常能看到有网友变成“自来水”,一边写小作文般发表充满华丽辞藻的 “香评”;

一边被同事、闺蜜、网友的“爱用香水”疯狂种草,花钱买新的香水“试香”。

不仅仅局限于可以喷的香水,越来越多形态的“香氛”也进入大众的视野和生活——

香珠、固体香膏、香薰……

香味,正在逐渐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买香水,买的是什么?

历史上,皇家贵族喷香水、涂香料,是为了彰显尊贵的地位。

近代,人们使用香水,是为了遮盖体味、提升个人形象。

发展到今天,香水的“除臭”功效被弱化,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产品——售卖的是一种情趣、审美、文化,营造氛围感。

论气味的威力。/《香水》

如今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氛围感,精致的潮男潮女、写字楼的白领们舍得付出不菲的时间和金钱。

包括但不限于,去很难预约的高级餐厅用餐,不为满足食欲,只为拍照打卡。

去充满“ins风”装潢的网红景点、网红咖啡厅待一下午,凹造型、拍艺术照;

购置咖啡机、投影仪等小型家电,在客厅摆上装饰品,学着沉浸式生活。

而为自己购买一瓶香水,也是他们为生活“增添氛围感”的方法之一。

尤其是自己爱闻的香气,光是闻到就足以让人安心、愉悦、自信。

调查表明,国内香水消费者认为,香水对心情的最大影响在于可以“令自己放松愉悦”及“感到更加美丽自信”,认同比例高达 90.5%及 83.2%。[3]

而一种香气,也被认为是个人审美和风格的体现。

“凛冽的雪松味”,容易让人联想到高冷与距离感;

“香甜的蜜桃味”给人以可爱温暖的印象;

“清新的茉莉香”,或许会让人觉得平易近人。

也有时候,一款香水前、中、后调的不同,可以让人散发出一些“复合魅力”:

冷酷可以和优雅并存,少年气中也能夹杂着一丝丝感性。

每个人怎样解读一种气味,会被什么样的气味吸引,或许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但有时一点点香味的点缀,常常能让人拥有不一样的气场和氛围。

而且因为气味与记忆常常有着紧密的联系 , 一种香味,还可能会和某段回忆挂钩,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普鲁斯特效应”,只要闻到曾经闻过的味道,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

闻到爆竹烟火味,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过年的热闹景象;闻到红烧肉的香气,最擅长做红烧肉的妈妈仿佛就在身边。

某种味道的香水,或许也会唤醒某段不想忘却的记忆吧。

记忆会通过嗅觉储存起来。

归根结底,香水不仅仅是闻起来香,它还悄悄引导着某种情绪和感受的发生。

不过,它毕竟还不是每个人的“刚需”,是否购买和使用,也只是“喜欢就好”——

喜欢就用,用萦萦绕绕的香气,给自己增添一点愉悦。

不喜欢就不用,身上若隐若现的洗衣粉味,也同样迷人。

至于选择什么价位、什么味道的香水,更是全看个人喜好——

几十元的“街香”或几千元的“沙龙香”,浓郁热烈的花果香或淡雅的皂香,都没有所谓。

悦己消费,重在“取悦自己”。无论价格高低,重要的是自己花钱买的香水,要让自己闻着开心才好。

不然,花了再多钱,香水名和香评再天花乱坠,自己闻着却是一股“烂菜叶味”“烤鞋底味”……

何必受这个罪呢?

[1]第一财经CBNData《2021线上嗅觉经济研究报告》

[2]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香水行业分析报告》

[3] 颖通集团&艾瑞咨询《中国香水行业研究白皮书1.0》, 20(7), 46-50.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