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2日 15.8°C-19.6°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2022-07-04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从中国早期的大一统王朝秦汉,到中世纪巅峰时代的隋唐,都以关中地区起家,因此有着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之说。但当我们细细分析从秦朝统一到唐末关中走向衰败的过程中,所有的东西争霸案例不难发现,关东地区割据政权击败关中政权的次数并不少,关中的优势并不明显,所谓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更像是一种 " 天命所归 " 式的宣传。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 1

函谷关遗址。自古以来函谷关都是守卫关中的交通要道,素有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之称。来源 / 纪录片《国宝档案》截图

刘秀的胜利:

" 得关中者得天下 ",坑了多少天下英雄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的说法,大概是西汉政府前几代统治者刻意制造出来的。秦朝和西汉两次都是以统一的关中成功把四分五裂的关东击破,但关东的总体实力毫无疑问强于关中,甚至河北一地的实力在秦汉之际就足以和关中抗衡。然而在汉光武帝刘秀之前,从来没人能整合起河北地区的资源,更别说整个关东地区。

所以,定都关中的西汉前几代统治者,对关东地区的强大势力一直颇为忌惮。刘邦作为顶尖的权术高手,成功把关东地区主要异姓诸侯王控制的地盘变成自己子弟的封国。吕后执政时,关东这些刘姓封国是芒刺在背般的存在。吕后死后,当时的齐王刘襄公开打着反对吕氏的旗号起兵对抗中央。在这一阶段,汉朝有动机也有能力制造出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的神话,来显示自己的天命所归,打消关东诸侯王觊觎大位的野心。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 2

汉初分封形势图。来源 / 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到汉文帝刘恒以代王旁系入主大位,这种舆论无疑会被进一步强化:率先起兵反吕和在中央政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都是初代刘姓齐王刘肥的几个子孙,甚至功臣集团都曾经许诺拥立齐王刘襄。只是因为齐王一系实力太强,功臣集团才毁约拥立了代王刘恒。在关中的中央政权和以齐王为代表的关东诸王博弈中,刘恒一系制造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的舆论,毫无疑问是颇有效果的。之后 " 七国之乱 " 的平定和汉武帝对诸侯国的进一步削弱,又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这个神话。到西汉后期,绝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种观点。

王莽篡位后折腾许久,终于搞得天下大乱。随着昆阳之战中新王朝的主力军队土崩瓦解,王莽的灭亡已成定局,天下又回到了群雄逐鹿的状态。当时最强大的是两股势力:以更始帝刘玄为盟主的绿林军,和起于山东的赤眉军。他们这次都将成为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神话的受害者,伴随着关中地区一起走向毁灭。

在昆阳之战击败王莽主力后,绿林军诸将和更始帝刘玄一路推进,控制了以洛阳为周边的中原地区。深受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的他们,满脑子都是赶紧去抢占关中的想法。当得知关中地区已经爆发了不少打着汉朝旗号的反王莽起义,并且割据陇西地区的军阀隗嚣也已经进军关中西部时,生怕落后的他们立刻全速向长安进军。此时遍地军阀的河北地区,在这些人眼里哪比得上关中?更始帝派出刘秀去经略河北:不久前,刘秀的哥哥刘縯刚被更始帝火并,赢得了昆阳战役的刘秀则在对更始帝认怂后躲过一劫,此时正适合经营这个更始帝眼中的次要区域。

绿林军诸将进入关中后大肆烧杀抢掠,破坏极为严重。王莽最终被消灭,更始帝和绿林诸将随后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但他们很快笑不出来了:起于齐鲁地区的赤眉军,和他们一样深信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的神话。在和更始帝政权翻脸后,赤眉军也开始西进,在中原地区击败了绿林军之后直奔关中。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 3

影视剧中,赤眉军进攻长安。来源 / 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截图

此时的关中地区更像一个甜蜜的陷阱:西汉王朝时,关中已经需要关东的大量漕运来供养军队、中央政权的行政人员和宫廷人员等脱产人口。王莽末年,关东,尤其是中原地区经历一系列战火破坏、群雄割据,早已无法再供养关中。关中本身虽然富庶,在更始帝和绿林诸将大肆烧杀破坏后,也难以供养起庞大的宫廷和军队。加上绿林军本来就是多头政治,更始帝缺乏威信,导致进入关中后的更始帝政权毫无建树,反而在内耗中不断的自我削弱,最终在赤眉军一击之下走向灭亡。

但是,胜利的赤眉军甚至比更始帝政权被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神话坑的更惨。如果说更始帝率绿林军入关时关中还能让他们狠狠抢劫一把,勉强供养他们政权一段日子的话,赤眉军得到的关中是一个彻底的大坑:他们很快发现连自己的军人都无法吃饱饭。至于百姓们,在王莽、绿林军、赤眉军三重灾星的祸害下更惨:" 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大部分关中百姓都死于兵灾和饥荒,少量百姓则团结在豪强地主的坞堡中自保。这种情况下,哪怕抢劫专家赤眉军也发现自己抢不到东西吃,于是大破坏一阵后不得不放弃关中东返。在东返路上,他们被早有准备的刘秀军截击,很快被击溃。讽刺的是,除了一部分赤眉军被杀或者饿死外,大部分投降的赤眉军,恰恰是在被俘后,终于能吃上一口饱饭。史书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十几万被俘的赤眉军缴械后,刘秀派人给他们安排吃食,这些人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场面。这些曾经战胜过王莽军队和更始帝绿林军的汉子们,在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神话的忽悠下,最终输给了饥饿,几乎是不战自溃,仿佛沦为需要刘秀赈济的灾民。

如果说新莽末年最大的两股势力绿林军、赤眉军都是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神话的受害者,那么刘秀则成为第一个打破这个神话的人。更始帝和绿林军入侵、定都关中的时候,他成功整合了河北地区,有了和更始帝分庭抗礼的基础。等他开始渗透更始帝控制下的河东地区时,赤眉军正在全力直扑此时已经毫无价值的关中地区,更始帝和绿林军疲于应付,无法援救河东,以至于刘秀能以较小的代价控制这里。到赤眉军火并完更始帝,又在关中自我毁灭时,控制了整个河北和河东的刘秀已经对天下其他所有势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可以说," 得关中者得天下 " 这句话,从反面决定了新莽末年天下逐鹿的结局。

从曹魏到北魏:关东实力的全面碾压

东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关东本位的王朝,刘氏皇族和关东士大夫合作,共同统治着华夏大地。曾经兴旺发达的关中连同凉州一起,在战火破坏后沦为东汉和羌族百年战争的前线,被关东士大夫把持的朝廷称作 " 关西 "。作为凉州人的董卓倒是试图重新迁都长安,但此时进化成军阀的关东士大夫们压根不认同这个关西的汉政权。李傕、郭汜通过和士孙瑞、杨彪等关东士大夫合作,在表面上一度恢复了长安政府的权威,但随着凉州军人集团的持续内讧,关中地区再度沦为军阀混战的修罗场。

不过此时的关中虽然经济凋敝,关西人在军事上却颇有优势:东汉时关西地区一直是和羌人作战的前线,而关东地区整体上却长期承平。在汉末军阀混战初期,有着关西作战经验的军人就是战斗力的保证:董卓一系凉州军自不必说,曹操、王匡等人都被董卓部将打得一败涂地。唯一能对抗董卓的孙坚,也有着长年在关西作战的经验。袁绍麾下的关西将领麴义,面对公孙瓒麾下关东最厉害的幽州骑兵 " 白马义从 " 也一战而胜。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 4

影视剧中,董卓在军中巡视。来源 / 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但当曹操战胜袁绍,统一整个关东地区后(关东主要指河北、中原、河东和齐鲁地区,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一般不在其中),在绝对的实力碾压面前,关西 " 兵精 " 的优势也显得无足轻重。在曹操对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联军的战争中,控制了河东地区的曹操始终掌握主动权。徐晃在河东的蒲坂渡过黄河后,关西联军驻守潼关也就丧失了意义。在随后的决战中,曹操手下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甚至让部分叛军望而生畏,最终关西联军大败。曹操在潼关之战的胜利,意味着汉末关西在军事上对关东的优势也已经完全消失。从此,关中地区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都显著下降了。

在曹魏和西晋两个王朝,关东士族仍然是核心基本盘,关中处于次要地位。到西晋首都洛阳沦陷,一部分关中地区的豪族在长安拥立了晋愍帝,重启了长安的建都史。但这个政权的力量相当薄弱,不久就被匈奴人的汉赵政权攻陷。有趣的是,攻占长安的匈奴将领刘曜,在汉赵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混乱中成为胜利者之一,以关中为核心建立起前赵王朝,其定都之地,正是几年前自己占领并且杀掠的长安城。

刘曜的前赵与同占据了大部分关东地区的后赵王朝为争夺北方霸权而展开了角逐。史书在描述前后赵之战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双方实力相近甚至刘曜更强大的感觉。在谈论双方胜败原因时,史书喜欢强调刘曜醉酒的巨大影响,似乎刘曜的昏聩导致他败给了石勒。但这更像是后赵石勒一方胜利之后的宣传。

前赵和后赵。来源 /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刘曜的地盘仅有关中一处,而且此时的关中有着大量的羌、氐人口和陈安等汉人豪强武装,刘曜想统治他们并不容易。在石勒忙于整合华北时,刘曜也尽力征伐陇西、陕北等地区的汉、羌、氐各族军阀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但到双方决战时,石勒的后赵已经几乎控制整个关东。光看地图就不难发现,双方体量差距相当大,刘曜失败本来就是大概率的事情。前后赵的决战,更多是关东实力上对关中的全面碾压。

前秦击败前燕是一个特例。当时的前燕宗室内斗的鸡飞狗跳,也无力控制关东的豪强士大夫,在前秦大军东征之前,前燕的基层统治秩序已经趋于崩溃。前秦时代的关中,在苻坚、王猛君臣的励精图治和关东资源的支持下,一度呈现短暂的复兴气象。

然而,到前秦崩溃后天下大乱的时代,关中体量小的弱点再度暴露。勉强占据了关中还一度占据洛阳的后秦王朝堪称笑话:在东边打不过占据了华北、处于上升期的北魏,在北边被自己收容的赫连勃勃打得一败涂地,就算这样,后秦宗室仍然不忘内战,最后被来自南方的刘裕灭亡。

后秦疆域位置和变化(左右滑动查看)。来源 /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刘裕对关中的占领昙花一现,取代刘裕占领关中的是赫连家族和他们的大夏国。然而,赫连家族在起于代北、占据了河北的北魏王朝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很快灭亡。北魏灭夏得轻而易举,再次证明,此时关东的整体实力已远超关中。北魏占领关中不久,这里爆发了盖吴起义。虽然长安城未受战火波及,但整个关中地区遭到前来镇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肆烧杀,人口损失极为惊人。在整个北魏王朝期间,关中属于边缘地带。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河洛地区成为他们新的统治中心,而关中地位仍然较低。

政治中心东移的大趋势

北魏崩溃后的东西魏、北周北齐争霸中,以关中为根据地的关陇集团逐步成长起来。最初,关中西魏政权的开局可谓极度惨淡:饥荒来临时,西魏连一万人左右的脱产兵力都无法供养。当时,西魏在一次小胜后偏偏遇上大饥荒、粮食大歉收。许多人都被迫啃树皮草根,关中百姓之间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西魏军队也面临断粮的风险,宇文泰率领野战军万余人冒死东进攻击东魏在弘农的粮仓,仅仅因为东魏执政者高欢轻敌大败,西魏才算挺过这一关。另一方面,东魏逼走孝武帝元修,失去了河东和洛阳周边部分士族的支持,西魏政权则成功在这两个地方获得了一部分士族的支持,占据了一部分土地,成为守卫关中的缓冲区和未来东进的桥头堡。

经过关陇集团相继建立的西魏和北周两个政权 50 多年的经营,加上在一系列战争中掳掠大量民众,关中人口逐渐恢复。北周末年,长安人口到达了极盛期 49 万余户,比起光武帝时代的十余万户大大增加,但仍没能超过西汉时的 64 万余户。以关中为基础,加上其控制的河东等小部分关东地区,以及利用南朝内乱征服控制的长江中上游巴蜀、荆州北部等地,北周的实力虽然还比不上北齐,但差距已经没那么悬殊了。

利用关东的北齐政权内部斗争激烈、政治混乱的机会,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小博大,通过一系列命悬一线的豪赌,灭亡了表面比自己强大许多的北齐,统一了北方。随后篡夺了北周的隋文帝杨坚又进一步灭亡了苟延残喘的陈朝,数百年来第一次重新统一了南北。但是根据隋炀帝篡位时的人口数据,北齐经历了一系列战乱灭亡后,其旧境内的人口仍然有 2000 万之多,远超北周境内的 900 万。甚至原北周境内的这些人口中,关中本部的人口也占比不大。隋朝巅峰的隋炀帝大业五年(609)曾进行人口普查,此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为 56.3 万户 272 万人,那么北周统一北方时关中的人口不会超过 250 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作为统治阶层的关陇集团当然希望能坚持 " 关中本位 ",但以关中地区的体量,如何长久地统治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军事潜力都远远超过关中的关东?

隋文帝杨坚选择通过漕运提升关中的体量,同时摧毁了华北的中心城市邺城和南朝的六朝古都建康。但是这种尝试很快被证明失败了:随着关中爆发饥荒,隋文帝只能带领朝臣来到洛阳 " 就食 ",并且让一部分百姓也到关东地区逃荒,以缓解关中的粮食问题。一向坚持关中本位的隋文帝到关东 " 就食 " 意味着,随着关东和江南经济不可逆的兴起,政治中心的东移已经是大势所趋。

到隋炀帝时代,因为关中的粮食无法稳定供应皇族、太监宫女、乐户、私属奴婢、禁卫军等大量脱产高需求人群,隋炀帝干脆在洛阳建立东都,并且一度常驻于此。在隋炀帝的诏书中,对在洛阳建立东都的理由作了很清晰的阐述:" 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 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向关中运输粮食太艰难了,所以干脆在洛阳也建个常驻首都。另一方面,隋炀帝在修建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时不恤民力,一味蛮干,也有通过故意瞎折腾削弱关东物力、民力的意图在内。隋炀帝在杨玄感叛乱后大量屠杀接受过杨玄感赈济的关东饥民时曾经很直白地说:" 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统治者嫌弃自己治理的属民太多,在历史上大约是很少见的奇观。但是考虑到关中和关东人口的悬殊对比,隋炀帝的这种残暴却有着相当的理性成分。

隋炀帝时期大运河情况。隋代修建大运河,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向关中输入粮食。来源 / 吕思勉 《中国简史》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以及随后天下大乱群雄混战时关东沦为主要战场,使关东的力量遭到了极大削弱。关东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唐朝全国最富、人口最多的河北和河南两道,到唐太宗末期经历了 " 贞观之治 " 后,登记人口数仍然分别只有隋朝巅峰时期的 17%和 10%。相比之下,关中地区和江南地区遭到的破坏相对小许多。但是这种历史大趋势,却不是个别君主倒行逆施能改变的。

李渊利用关中部分隋军支援洛阳的机会,以河东为基地迅速拿下了相对空虚的关中和巴蜀。而关东地区在李密失败后,无法博弈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诸多割据一方的势力很快被唐军各个击破。作为中国最巅峰时代之一的唐朝前期,长安的人口空前膨胀,虽然关中平原此时因为气候回暖、水利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缘故,产出也大大增加,但长安的人口再次超越了当时条件下关中平原能负载的极限。从唐高宗开始,在关中歉收时,皇帝一般选择带领宫廷人员、朝臣和禁卫军等脱产人员去洛阳 " 就食 ",最严重时甚至随行的禁卫军都有不少饿死的。武则天统治期间干脆再度迁都洛阳,但武周王朝终结后首都又回到长安。据不完全统计,唐高宗时代唐廷去洛阳就食过六次," 开元盛世 " 的唐玄宗极盛时代,朝廷也有五次去洛阳就食的记录。

关中优势从何时开始全面崩塌? - 5

河南洛阳含嘉仓遗址,含嘉仓是当时东都洛阳的主要粮仓之一。来源 / 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天宝年间,依靠裴耀卿对漕运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分段转运制度的创设,关中每年漕运量达到了二百五十万石。到这个时候,隋唐年间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 逐粮天子 " 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按照史书记载,此时 " 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矣 "。但是,打破大唐盛世的 " 安史之乱 " 很快爆发,关中的黄金时代旋即落幕。

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天下大势是另外一种情况:江南地区开始逐步反超北方,依靠大运河的漕运和江南物质的支撑,定都长安的唐朝中央政权仍然能在名义上号令全国。但大部分关东地区在安史之乱后却通过藩镇割据的形式实现了半独立。这对双方都未必是坏事:唐朝中央政权的体量远超任何一个藩镇,通过在各藩镇间纵横捭阖,也不用担心出现一个能整合关东、体量超出自己的竞争者。对关东尤其是华北的藩镇来说,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不需要负担朝廷的财政摊派。双方就这样获得了一个多世纪的动态平衡,关中地区也得以继续保持政治中心的地位。

黄巢之乱对关中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同时瓦解了唐帝国还能直接控制的江淮、江南等区域的秩序,彻底打破了关中朝廷和各地藩镇中晚唐这一百多年来的微妙平衡。失去了漕运供养的关中在下来的逐鹿中毫无竞争力:有着天子大义名分的李晔手握关中也无力回天,甚至打不过军阀李克用。唐末占据了关中的军阀李茂贞,在唐末只算二三流势力,不但在梁晋争霸中无足轻重,甚至还比不上虎踞江淮的杨行密。

无论是篡夺了唐朝的朱温后梁王朝,还是以唐朝继承人自居、消灭了朱温子孙的李存勖后唐王朝,都选择在中原地区的开封或者洛阳定都。随后以河东地区起家的后晋、后汉、后周三个王朝,以及短暂占领中原的耶律德光,都选择定都开封。终结了唐末五代乱世的宋朝,则继续在前面几个王朝的基础上扩大开封这座都城。

在此之后的一千多年,同时占有关中和关东地区的王朝再也没有选择过定都关中。伴随着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移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最终完成东移。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