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8日 7.4°C-11.5°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物》对东航乘客的报道我不喜欢,但用“新闻伦理”去批并不合适

2022-03-25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人物》的这篇文章我很不喜欢,但是用「新闻伦理」的棒子去批评他并不合适。

作为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不孝门徒,干着跟新闻媒体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工作,这两天在朋友圈和微信还是感受到了很强烈的割裂感。

比如来自对《人物》这篇文章的批评,比如来自于微信朋友圈,大量身处报社、电视台、高校、各种新闻传媒行业的、本身是行业里非常优秀的朋友、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编辑、主编、老师、教授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朋友圈很大一部分媒体人,都表达了对《人物》批评的不认同。

(比如虽然不喜欢《人物》的文章,但是来自于后面举例赞同的冰点报道标题,也透露出了隐隐为《人物》报道立场认同的表态 0.0)

回到原始的读者情绪,我也会想这个时间节点,这篇文章本身的价值本身有多大。

如果文章有问题,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被感动,那么多媒体人支持。如果人物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这么多读者读完之后会觉得生气,都是出于「对媒体的惯性批评」吗?

大概不完全是。

人血馒头、打扰家属、无良媒体、流量至上 ... 很多人说着媒体不厚道,用《人物》这次的文章,拿着很多新闻学专业理论去批评媒体,灾难报道该怎么报道、记者要不要去打扰家属、什么是人血馒头 ...

关于这场争论,媒体圈的愤怒和反击,可能多数来自于这场争执中,部分人对与媒体的惯性批评和无辜扫射。

可能已经脱离了《人物》本身这篇文章和矛盾点本身。概念一旦扩大化,讨论的边界就会因为失去条件和特定的情形变得低效起来。

大家的争议越来越围绕在「新闻报道」的伦理上,以前专业课、PPT 里的大量学术名词、专业理论越刷越多。但是越看久了,越觉得没什么用处,表达欲让人想脱离那些拗口、隐晦的词汇,大白话地说些太阳下的话。

首先最开始的一点,有人觉得《人物》为了流量怀揣恶意,我倾向于肯定的没有,这无法也没有必要去带着疑心揣测,在一场沉重的灾难面前,我相信中国人在作为一个群体的时候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流量还不足以让人做太坏的事情,甚至我觉得他们自己也是怀揣真实的善意和感动的。

其次,人物的文章选题方向和立场有没有问题?

我认为也没有。灾难报道不可能绕开「人」,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人物》侵扰了逝者家属,认为媒体应该回避家属、尊重逝者,但是我觉得《人物》的问题不是因为报道了人、侵扰了家属,反而正是因为对家属的接触不够,他写「人」写得不够重。

没有感受到充分扎实的采访量,没有感受到内容的份量。

也是我不喜欢《人物》那篇文章的根本原因,不是「该不该让家属表达的侵扰和伦理」问题,是操作方式的问题。

可能跟宏大的新闻伦理问题和各种分析比起来,操作不当这个理由让对他的批评显得太过强势,但是在这次表达造成的大众负面情绪和抵触里,是很直接的枪杆子。

能否采访遇难者家属,能否报道逝者,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以,这时候记者的操作方式就更加重要。

为什么要采访家属,如何理解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表达,他们愿不愿意表达、想表达什么,如何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当前迫切的需求,如何能够提供帮助,如何提炼、展示对社会公众而言具有价值的内容,是「侵扰家属」这个事情里必须清楚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下意识认为需要回避家属的伤痛,不做打扰。但是实际上遇到更真实的情况是,特别是这种重大安全事故里,真相太复杂,真相的流程太复杂,有些家属是更主动依赖和需要记者通过报道去争取利益的(虽然报道可能迫于压力发不出来),在为数不多当记者的时间里,见过家中有苦难的家属,每天小心翼翼在微信询问记者报道进度,能不能发稿,能不能有进展,更何况这种灾祸。

毕竟不一定所有事故原因和责任追究都能披露到位,不一定所有的安抚、赔偿、协商都能尽善尽美,并非单纯的故事记录,背后可能都有对应的问题。

有人说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 132 不止是冰冷的数字,是鲜活的人」,但是我看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是生气。

生人如何缅怀逝者。

如果只是作为普通个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依赖天生的、朴素的、直接的、纯粹的感情。

但是如何报道逝者,报道本身是加工的产物,不可避免会面临大量的主观意图、人为刻意、价值选择,所以更需要厚重、真实的处理。

没有真实接触到团队幕后的工作程度,《人物》的文章本身读下来的感受是,对于逝者的基本了解、报道的意图、内容中心的表达,更像是一篇散文。家属的出境、给到的信息很轻很轻,不是为了避免伤害而刻意淡化处理的那种轻,而是确实信息不足难以支撑的单薄。

或许是受制于客观采访条件、前期的信息能力,采访看起来是停留在「拨打了家属电话」和「和逝者的朋友」联系上这一程度上,甚至有部分朋友、老师并不知道当事人空难的消息。文字的组织停留在对于逝者大量社交平台生活细节的堆砌上,停留在大量对于逝者当时情景的语气、动作、心理状态脑补上,停留在对于悲伤气氛的营造上。

问题在于操作方式,类似风格的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在《人物》之前字节员工猝死的那篇文章里,第一次印象深刻对这种通过逝者微博动态近乎罗列、主观补充大量细节的写法感受到了不适:

《人物》对东航乘客的报道我不喜欢,但用“新闻伦理”去批并不合适 - 1

《人物》对东航乘客的报道我不喜欢,但用“新闻伦理”去批并不合适 - 2

可能由于这个,以至于在看到东航这篇文章时,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怒气,等通篇读完,其实也冷静了下来。可以感觉到在这起灾难前面《人物》有做到一些行文和渲染的克制,也有采访到家属作为信源的补充,但是还是让人看完之后感受到了单薄。

可能不同人感受不同,有的人会真实地被打动,身边很多朋友也觉得《人物》这篇文章有被感动到,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仔仔细细看完了,身处在灾难事故本身的悲伤、沉重的大环境下,本身每天被一层层信息冲击着,再感受到了滤镜化的悲伤情绪,很容易有真实的悲伤情绪的调动和唤起,但是对我来说这不是真的「鲜活」。

自己的感受是,他更像出自熟人之手的一篇讣告,通过生活细节还原人生轨迹,可以作为一篇缅怀文章,出现在熟悉这些人的亲友的公众号、微博、朋友圈,即:生人如何缅怀逝者,我读到的时候可能会感动地更加真切。但是在媒体本身离逝者很远,依赖加工去表达感情的这样一个情形下去看,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些别扭和无法共情的情绪。

也可能也是对于这种,引用大量社交媒体动态作为写作素材这一操作手法的不满,《人物》这篇文章,对我一直称之为文章,而不是报道,本身是无法称之为严肃的灾难报道、新闻,或是人物特写、人物侧写,没有办法也没有太大必要用新闻理论、名词术语去解释他的合理性、必要性。

同样角度的选题,同样是报道逝者,后来看到了冰点的一篇报道,也留意着别的报道中,对于涉及到逝者和家属的处理,都没有像读《人物》这篇时候的类似的感受。

冰点这边的处理方式,外人可能看起来甚至更「偷懒」,手记 + 记者对家属的讲述进行了整理。但是背后的工作量却是更难把握的:对于被报道人身份的了解、经历的了解、基本情况的了解,和遇难者家属的接触分寸的把握、在不伤害家属的前提下去进行引导他们讲述大量的内容、对于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枝干处理,比如家庭基本情况、事情经过、目前困境重点呈现,哪些信息不做赘述、记者的克制,不做自己脑补、不做悲伤氛围的渲染,都是需要去花大量心思去处理的。

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 1 岁半的外甥女mp.weixin.qq.com/s/sHBA2PB7_NHF4BiTTQUDDw

《人物》对东航乘客的报道我不喜欢,但用“新闻伦理”去批并不合适 - 3

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当前的处境、面临的困境、后续救援情况的信息通报,当地政府 / 航空公司 / 当地政府 / 事故处理跟进目前和家属的对接情况,都是有价值的。

这给人的感受是更加真实,没有太多刻意的滤镜式的文字处理,冷静而克制,但是真实的故事给人看完的冲击感受却是更深刻。一个家庭的样貌真实浮现出来,看完之后脑子里想起来老人常说的一句老话:「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专挑苦命人。」

哪怕现阶段,没有更多有效信息披露出来,扎实真实的报道,你也会因为真实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真实苦难而保持着宝贵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公共社会事件借助媒介能具有的能力和能量。除了家属苦难的表达,也给到了公众更多的价值。

对于家属本人而言,表达是重要的,也不是唯一的。记者可以帮助他们用媒介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价值,除了情绪的表达,在情绪之外挖掘更多的信息,对枝叶的修建和呈现,是媒体本身的任务和义务,也让报道更有分量。

想到哪儿写哪儿。

作者:fifizoo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3439914/answer/2404204638本文来源于知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仔细甄别,理性探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