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13.5°C-16.9°C
澳元 : 人民币=4.8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2022-01-1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11年,成瑞龙因残害13条人命被法院处以死刑,说是人间恶魔也不足为过。他出生于农村中一个相对条件还不错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

小时候由于经常打架而被退学,从此他就与几个不务正业的朋友一起开始了混迹社会的日子。因为不想老老实实打工,便走上了抢劫的道路。

在随后的日子里,第一次他因为意外不幸将老板捅死,自打以后胆子便越来越大,抢劫杀人达13个,连老人和孩子也不放过。

就这样一个恶魔却在他最后执行死刑的时候,却问“为什么我家里人没来?”兰因絮果,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1

成瑞龙的故事令我们唏嘘和害怕,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造成了一个指示,调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杀人魔?从他的成长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对家庭环境而言,他的父母是老实本分、友善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比较严格,没有出现过多的溺爱。

不过陈瑞龙小时候因为在学校经常打架旷课,让父亲操了不少心。并且每次批评他的时候,他从来不低头认错,表现得十分倔强与固执。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2

虽然这只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形象,但是对于那些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来说,他们本质上很难具有对他人的同情心,随便做错的违反制度的事情也很难产生愧疚感。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我们违背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愧疚感,从而使我们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而那些缺乏愧疚感的人,难以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所带来的恶果,也不太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同伴群体

追溯他之后的经历,可以看到他在辍学之后便很少回家。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3

结交了几个不务正业的朋友,因为他们都不愿意老老实实地打工挣钱,在几个朋友的互相怂恿与合计之下,一同走向了抢劫的道路。

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群体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大的一个议题。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有什么样的同伴,则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那些开始抽烟喝酒的青少年,往往是由于同伴中有这样的人,从而促使他为了去融入这个小团体,做出了趋同的行为,比残缺原生家庭更可怕的是交友不慎。

青少年是非常看重自己能否融入所处小团体的,所以如果当一个人有着不太好的交友环境时,即便他品性本来并不坏,但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同化,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4

滚雪球效应(Snowball Effect)

古语道“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候我们一旦开始了某种行为,最开始虽然影响不大,但随着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电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甚至难以回头。

回顾成瑞龙的经历,他最开始只是抢了几百块钱,但在尝到甜头之后,他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与朋友一起对海鲜店的老板抢劫获得了20多万的赃款,但这一次抢劫并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

也是在之后的一次偶然中,他无意之间刺伤了房地产老板,导致对方当场死亡。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5

在这一次之后,他由于已经做了这伤天害理的事情,胆子变得越来越大,走上了一条抢劫杀人的不归路……这也与心理学上的“滚雪球效应”一致。

最开始我们的预期当中只是有很小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心理阈限越来越高,之前的行为已经达不到我们内心的满足程度,从而做出更多、更恶劣的行为。

对于“滚雪球效应”,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有所感悟。比如,在上课要迟到的时候,我们会想,反正已经迟到一两分钟了,那我再多迟到一会儿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已经迟到了这么久了,那我干脆直接就翘课不去了。

他残害过13条人命,老人小孩都没放过,死前遗言终成一生妄念 - 6

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如果再严重一点的话,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轨迹。

比如,我因为几件事情做不好,就觉得自己缺乏对某项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变得非常地自卑、也不做出任何改变和努力,那我的人生的确就会这样一直暗淡下去。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滚雪球效应的时候,就要学会从初现端倪的时候开始抓起,尽可能做出一些改变,从而拒绝坏习惯愈演愈烈 。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