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1日 12.4°C-14.8°C
澳元 : 人民币=4.6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2022-01-07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些年来,“宅文化”在都市逐渐普及,网络环境也为长期宅家提供了可能,一些自由主义工作的人,完全可以宅家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并以此获取正常的需求和收入。

但宅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Neurological Sciences》的一项被称为「土拨鼠之日效应」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待得太久,很容易变傻。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1

这项研究由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研究者进行,他们调查了 4175 名因新冠疫情被迫隔离宅家的人,发现这些人在经过长期的封闭生活以后,心理健康状况和认知能力都呈下降趋势,甚至在抑郁的边缘徘徊。

在4175 被迫隔离的人当中,有超过 70% 的参与者出现了无聊、沮丧和害怕被感染等负面情绪。

大学有 30% 的参与者在宅家隔离期间认知出现了问题,表现为记忆力不好,或注意力无法集中、长时间无意识处于放空状态。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2

研究者认为,长期处于同一单调环境是导致负面心理以及认知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环境有助于我们检索记忆、刺激大脑,促进身体内部的运行,当你每天都呆在一个环境中时,大脑就会很难区分这些记忆,处在混沌状态,认知能力自然就会下降。

同时,长期宅家不参加社交还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概率,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精神病专家曾对4万多名挪威志愿者,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发现:

那些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人,无论运动量的多少,只要有参加户外活动的行为,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都明显小于那些长期宅家拒绝社会活动的人。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3

研究还发现,长期宅家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的人1-2倍。总之,结论就是“极端的宅家”是一种加速人类走向死亡的生活方式。

其实“宅家”本身与死亡没有对立关系,对于一些社会活动过度频繁的人,适度的“宅”反而有助于他们恢复身心的平衡。

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人类是群体性物种,再内向的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保证自身的生存与身心灵健康。

如果没有群体的存在,浩瀚的宇宙会瞬间将个体淹没,强悍如“鲁滨逊”尚且需要“星期五”的陪伴,况且是活生生的人呢,所以不要让自己陷入长期的“宅”中。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4

如果是因为疫情等不可抗因素,也要尽可能地寻找与他人交流,刺激大脑神经活跃的事情来做,以保证自己的内部系统正常循环。

目前,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因为疫情、工作等客观因素被迫宅的人群,还有一部分人是他们主动选择了宅,这类人通常社交技能不足,性格孤僻,难以在社会中求生存。

例如,28岁的肖肖,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一些体力工作,前两年一次失业后,他选择了宅家休息,哪知自此宅家再也不愿意出门,且在这期间他沉迷于网络,整日与电脑游戏作伴。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5

因为游戏打得还不错,他能够通过“卖装备”赚取一点零花钱,他的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存,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愿意出门去找工作。

他没日没夜地玩游戏,不愿意与人交谈,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他觉得在游戏里,他能找到做人的尊严,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即便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他也宁愿沉迷其中,不愿醒来。

这类人在世界范围内皆有分布,日本称之为“蛰居族”,我国称之为“宅男”,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待在家里不出门,逃避现实。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6

因为社会价值不高参与社会活动困难,所以逃避社会活动,而社会在发展,越是逃避越无法适应社会,进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人就会变傻变笨。

其实人作为一种习得性物种,社会技能这项事情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们通过参与大量的社会活动慢慢积累。“欲知一树,走向树树。”

想要拥有社会价值,你必须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而不是宅家逃避。

开始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你必须学会克服这些困难,当量变促成质变,你会发现社交活动并没有那么艰难。

永远不要在家待太久,否则你会变傻| 心理学解析:土拨鼠之日效应 - 7

这其中的奥秘就是不要走极端,不要一遇到点挫折,就排斥和社会外界接触,人要想生活得快活,不是让周围的世界都随着自己的心意转动,而是训练自己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