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0日 12.4°C-16.0°C
澳元 : 人民币=4.8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2021-11-22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1985年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岁。

回望他的一生,功勋彪炳,威望极高。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还先后参加了“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

邓小平对其的评价是:“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1

许世友

以许世友将军的功劳来说,去世之后理应被葬入八宝山公墓,供后世瞻仰。可事实上许世友非但没有被葬入八宝山,而且邓小平对此还作出了指示:

不准开追悼会;不公开登报;不准传播丧事;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

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逝后为何会被如此对待?邓公做出如此指示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拒绝火葬

1956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怀仁堂召开期间,一份《倡议书》在国家领导人之间默默传阅着,在上面签名的有毛主席、周总理、彭老总、朱德元帅等,不过当这份《倡议书》传到许世友将军的手中时,他却没有签名。

这是份关于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厚厚的一沓,主要内容是倡议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员,死后自愿实行火葬,凡是对此支持的,就在报告末尾签名以示承诺。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2

许世友和毛主席

在此之前,大部分中国人在死后入葬的选择上都是入土为安。我国传统文化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土葬这一形式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这是大部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所认可和接受的。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对土葬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见。

新中国成立一年之后,时任中央书记的任弼时病逝,年仅46岁。开国元勋,一朝陨落,全国上下一片悲痛,为此,政府和组织为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追悼会和非常盛大的安葬仪式。

葬礼结束之后,毛主席略显担忧地对周恩来、朱德的等中央领导同志说:“任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对他的厚葬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我们这些人时候都要这样操办,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其实,从这番话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更为节俭的丧葬形式了。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3

毛主席

1954年,毛主席游览杭州西湖,当他看到西湖边上大小山峰上有很多坟墓时,又不无担心地说:“这里的坟墓未免也太多了,死人跟活人争地,不好。”

所以,为了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出于更加环保的考虑,中央开始尝试着提倡火葬,这才有了1956年,中共中央会议间隙中传阅的《实行火葬倡议书》。

倡议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毛泽东对这份倡议书表示十分赞同,看了之后,连声说:“好,好,很好!”在毛泽东的带头下,中央工作人员全都签了名字以作表率,之后推行到了地方,地方的领导干部也一一签名,

只有许世友将军对此表示拒绝。

许世友还专门为了此事找到了毛主席,向毛主席诉说了自己的苦衷,解释自己为什么拒绝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毛主席听许世友说清楚事情的原委以后,并没有严肃地批评许世友,只是哈哈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此时的许世友还是年富力强的战场悍将,死亡以及身后事的安排对他来说还早得很,所以,毛主席包括许世友将军本人都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况且,许世友当时给出的原因还十分令人动容。

许世友将军不愿意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名的原因是,想要土葬在母亲身边,以便死后能在母亲身旁尽孝。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4

许世友母亲

许世友拒绝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名,当时中央高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许世友不签字也可以,毕竟他还是年轻力盛的时候,说不定过几年就会改变想法。但许世友想要土葬的念头并没有随时间消散,反而愈来愈加坚定。

悔不能尽孝

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除了是一员能打胜仗的猛将之外,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如今,河南省新县许世友故居,门前的路还被世人称之为“孝母路”,许家母慈子孝的故事在当地更是广为流传。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5

许世友

许世友幼时,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头大颈细,四肢骨瘦如柴,一般孩子会走的年龄,许世友连站都站不住。这年又逢大旱,田里颗粒无收,粮食本就十分紧凑的家里更加艰难。

看着挨饿受罪的一大家子,许世友的父亲决定将许世友卖掉,换一些粮食回来。是瘦弱的许母生生地,将许世友从人贩子的手里夺了回来。

没有吃的,许母就抱着许世友外出讨饭,但凡讨到一口好饭,许母都要给许世友留着,寒冬腊月的时候,许母还会将饭放在胸口焐热或者是一口一口嚼着喂他。许世友就这样被母亲用讨来的饭一口口喂大了,而在此期间,许母不知道被饿晕过去多少次。

许世友6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许母一个人瘦弱的肩膀上。为了养活一家数口,许母可以说是吃尽了几乎世间所有的苦难。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许世友自小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和学习一点傍身的本领日后更好的养活母亲,8岁的许世友毅然决然跟着游方的和尚去了登封少林寺。16岁那年更是为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被一众师兄弟打出寺庙。参加红军之后,许世友也常常为家里的母亲牵肠挂肚。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6

少林寺

当兵三年无孝子,当初在离开大别山的时候,许世友觉得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为母亲尽孝了,便在临行前,冒着危险半夜摸回到家中,郑重地给母亲下跪磕头。据说,许世友在打仗时还经常梦到母亲,在梦里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家艰难的生活,便会嚎啕大哭着醒来。

1952年,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经上级批假回家看望老母。此时,距他上次回家已经过了整整20个年头了。

那天,许世友骑着马远远就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小小的身躯背着一大捆柴朝他家的方向艰难的走去。

许世友缓缓走上前,翻身下马,看到老婆婆灰白的头发杂乱如草窝,还有一些碎发被汗水粘在了脸上和脖子里,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破旧衣衫,脚上的鞋子也已经破了一个大洞,一只脚趾都已经漏了出来。

许世友盯着老婆婆的脸一时不敢相认,他仔细的端详着,妄图从这张脸上找到二十年前的模样,“是母亲吗?”许世友又希望是又希望不是,一时间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许世友难以确定时,老婆婆嘶哑着声音缓缓开了口:“是友德娃吧?”

友德,是许世友将军的小名,许世友“扑通”一声直接跪在了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娘啊,我的娘,是友德,友德回来了,儿子回来了。”许母扔下柴,扶着跪在地上的许世友。让其赶紧站起来。

许世友不肯起,内疚地说:“娘,我不在的这些日子,让您受苦了,儿回来晚了,儿不孝啊。”许母拉不起许世友,便只好抱着他,母子俩人在家门口不远处哭成一团。随行的工作人员、街坊四邻无一不为之感动。

良久,许母缓缓直起身,说:“友德娃啊,你们大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俺进屋给你们烧点水喝。”许世友这才站起来捡起那捆柴,背着柴跟着母亲缓缓往家走去。

回到家中,许世友看着一贫如洗的房屋,想着母亲平时度日的艰辛,又是满腹心酸,再次轰然跪倒在母亲的面前。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在母亲面前只是一个满怀愧疚的孩子。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7

许世友拜别母亲画像

之后,许世友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但母亲已经过惯了乡村生活,到大城市后一时间也难以适应,竟生起了病来,无奈许世友只好遵从老人家的意思,又将其送回了家乡。

但许世友终归还是不放心,公务繁忙,分身乏术的他,将儿子许光,调回了老家,让儿子为自己尽孝。许光也是一个大孝子,对于此事毫不抱怨,他说:“中国从古至今就有‘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传统,父亲军务缠身,我替父亲,也为自己尽贤孝之道,理所当然。”

1957年冬,许世友回家探亲,这时许母已经是78岁的高龄了。许世友刚一进家门,就看到母亲正佝偻着身子喂猪,他鼻子一酸,冲着母亲喊道:“娘,儿子回来了,俺回来看您了。”

许母应声回过头来,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她放下手中的活儿,喃喃道:“哦,友德回来了,真是友德呀!”话还没说完,就哽住了。

许世友走上前去,双膝跪在了地上,抱着母亲的腿,又呜呜地哭了起来。

许母说:“友德娃啊,俺今年已经78了,咱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啊。”说完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两年之后,当许世友再回家探望的时候,许母已经过世了。许世友跪在许母的坟前,哭着说:

“我的娘啊,我对不住您,您在的时候,我没能在您身边服侍您,您放心,等我死后,我一定来为您守坟。”

许世友将军固执地认为,只有土葬才能为母亲守坟,所以,他始终没有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因为他答应了母亲,死后要为她守坟。

邓小平特批

1979年,已经74岁高龄的许世友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圆满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的东线作战任务。

打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仗的许世友将军,身体状况逐渐开始恶化。

感受到身体日渐衰弱的许世友将军,在自己70大寿时,给儿子许光写信,

信中说给他提前准备好一口棺材,等他去世之后,不要将他火化,就用这口棺材装着,将他埋葬在母亲的坟边。

许光听话照做了,当真为他父亲找木匠打好了一口棺材。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8

许世友写给许光的信

1985年,元旦刚过,许世友的身体已经明显感觉大不如从前了,他找到身边的工作人员,让其给党中央写报告,再一次正式提出,希望能够在死后以土葬的方式葬在母亲的身边。

元旦之后报告就递交了上去,但中央对此一直没有进行批复。当时的许世友将军已经是肝癌晚期,时不时地便会被病魔折磨的昏迷过去,每次醒来之后,他首先要问的就是,申请土葬的报告,中央给予批复了没有。

一天,许世友再次从昏迷中醒来,他用虚弱的声音对守在病床前的侄儿说:“大权,你会开车,我死之后,你能不能搞来一辆卡车,把我拉回老家去。到时候不用麻烦,用塑料布一包,在你奶奶的坟边上挖个洞,把我往里一埋就行。”

为了能够土葬在母亲的身边,许世友还以北京医疗条件不好,医院路窄人多为由,拒绝到北京军区总院进行治疗。北京的医疗条件怎么会不好?许世友只是怕去了北京以后,病逝在那里,那自己的遗体便很有可能回不来,不能达成其死后为母亲守坟的心愿。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9

许世友的病情日益加重,每次有从北京来看望自己的同志,他都要询问一句:“组织上对我的请求有回复了吗?”

其实,中央对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很是重视,他的申请报告很多中央领导也都看到了,但谁也不敢做这个决定。毕竟,这些年以来,国家的许多开国元老逝世之后都是进行的火葬。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带着遗憾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

许世友将军去世之后,他的儿女再一次向组织提起了他的遗愿。一来是想让父亲早日下葬,早日安息,二来是希望能够尽力满足自己父亲的遗愿。不过,与此同时,许世友的子女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中央不批准土葬,那也只好违背父亲的遗愿了。

死者为大,报告很快就传到了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对此也感到为难。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10

邓小平与许世友

按理说,当时全国都在提倡火葬,中央工作人员都应率先垂范,许世友不应例外。但当时倡议实行火葬还是一种自愿行为,并非强制,许世友一直以来也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更是屡屡表明想要进行土葬。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同意,便显得不近人情。

邓小平和许世友是多年的好友,对于他是十分了解的,也在他刚病倒时看望过他。

那是年初的时候,邓小平南巡途径南京,他告诉韩培信:“此行我到了南京之后,要去看望世友同志。”

韩培信将消息带给许世友,许世友听完之后笑着说:“我要到车站去接他。”

邓小平得知消息之后,又回信表示,许世友同志的身体不好,这样冷的天,千万不要让他到车站去接,到时候约在住处见面就好。

于是。2月1日,两人约在中山陵见面了。两人许久未见,再见分外亲切,两人双手紧握,都显得有些激动。两人互相问候,谈及了许多往事,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11

邓小平与许世友

如今好友与世长辞,又留有遗愿尚未达成,邓小平久久沉默。

再三斟酌之后,邓小平同志最终还是同意了许世友的请求,作出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于是,许世友将军去世后的第四天,王震受邓小平同志委托专程来到南京向其家属传达了中央的意见。

王震向许世友的家属说明,中央同意许世友将军土葬是个绝无仅有的例外。同时王震还口头传达了中央的五点要求:“不准开追悼会;不登报告知;不传播丧事;不设立墓碑。”

王震告诉许世友的家人,同意土葬,满足许世友将军最后的请求,是国家给予有功之臣应有的待遇。

但是共产党干部火葬,是一个原则问题,因此,此事必须一切从简,不能张扬。

如愿为母守坟

土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棺木问题,之前许世友家人为其准备的棺材有些小了,无法装下许世友因病水肿的身体。后来在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的帮助下,在广西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两颗百年楠木,连夜送到了南京,许世友将军的棺木得到了解决。

31日下午,许世友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礼堂进行了全封闭式的改造,礼堂外高悬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

“许世友同志永垂不朽”

,舞台两侧悬挂着许世友的遗像。许多党和中央领导人都前来送了花圈,但整个礼堂始终安静的连脚步声都听的清。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苍天也垂泪,在向许世友的遗体告别时,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瞬时乌云密布,随即电闪雷鸣,接着豆大的雨点便砸落下来。不到半个钟头,这阵急雨又去了,天空又变得万里无云、一片晴朗。“连老天爷都为许司令哭着来送行。”有人这样悄悄地说。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12

许世友(右)

许世友的灵柩之中,放了几样物品:他生前最常佩戴的手表、每天都要听上一会儿的收音机、一瓶茅台、两支他最爱的枪以及一百元的人民币。

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有着特殊的含义:喝酒可以壮胆,枪能够用来打鬼,钱可以用来买路,有了这几件物件,许世友将军就能一路畅通无阻。

11月8日零时,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右臂一挥:“出发!”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便准时向新县出发。抵达新县许家泵时是半夜时分,没有安排任何人迎接,整个下葬过程在一片寂静中进行。

四时整,许世友的灵柩被放进了墓穴。这场神秘的葬礼顺利完成了,许世友将军终于实现了“为母亲守坟”的心愿。

按照中央的指示,许世友的墓刚开始是没有墓碑的,墓地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坟冢。

但后来,乡亲们都知道这里埋葬着许世友将军,一传十,十传百,许世友的坟前总是有许多参观者。

群众们觉得许世友的墓实在有些凄凉,就向组织要求为许世友立一块墓碑。于是,在许世友逝世一年后,他的墓前又立了一块墓碑。墓碑上不冠职位,不记功劳,不叙历史,只有7个由著名书法家范曾亲手书写的大字:

许世友同志之墓。

1985年许世友与世长辞,生前申请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 13

都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许世友将军却可以称得上是忠孝两全的一代名将。

尽管他的墓碑上没有记录任何功绩,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为中国做出的种种贡献。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