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0日 4.2°C-10.4°C
澳元 : 人民币=4.8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2021-11-18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1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

1922年的冬天,弃医从文的鲁迅写下《呐喊》的自序。对鲁迅来说,投身文艺是一个始终不能忘却的梦,于是便有了《呐喊》。

一百年过去,根据麦可思2021年本科生就业报告,五个红牌专业全部来自文科,其中,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绘画和法学的就业,已经连续三年亮起红灯[1]。

文科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灯下黑”事实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性。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研显示,文史类专业中,超过七成都是女生,社科类近六成学生也是女性,而在理工类,女生比例不到三分之一[2]。

比追梦更难的,是文科生追梦;而比文科生更难的,是文科女生。

文科女,太难了

文科生的艰难,从高考就开始了。

以高考报名人数常年位居第一的河南为例,2020年河南理科一本上线率达23.57%,而文科为6.22%,几乎只有理科的四分之一[3][4][5]。

文科生上一本已经很难,但到了志愿填报阶段,文科女生要闯的关要更多一级。

在男生更多的专业,女生少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在女生较多的专业,为了“争取”到男生来就读,一些慷慨的校方偶尔会为他们设置更低的录取线[6][7]。

高考和录取的艰难,还能靠高分解决;而到了就业阶段,情况变得更加残酷。

2020年,人大联合智联招聘基于10870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求职过程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感觉到的困难度排在所有专业前列,超过平均值[8]。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2

在网易云的话题下,有数千人分享着自己度过迷茫期的经历。升学和工作,是年轻人要翻越的两座大山

而2021年麦可思本科就业报告也显示,2020届所有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本科就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无一例外[9]。

文科生面临的结构性痛苦,落到文科女生身上,则更深了一层。

和理工类学生相比,文科生的起薪本就偏低,而女生还要面临性别带来的限制。

文科女生,常常进入教育、文化等女员工更多的行业,但身处“女性行业”的女性,并没有什么主流性别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汀·威廉姆斯就曾对护理、小学教育、图书馆和社会工作等四个“女性行业”展开研究并指出,“女性行业”的男员工,更容易坐上事业发展的“玻璃电梯”[10]。

虽然她随后指出,“玻璃电梯”现象需要结合行业收入分配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但女性在“女性行业”的困境,依然是不可否认的现象[11]。

女性行业之外,在金融业这样少数对文科生开放的高薪领域,文科女生面临的困难也有增无减。

早在2008年,一项针对北京地区金融行业女性的调查显示,女性从业人员占比过半,工资收入却不到该行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大半从业者,做的都是基础性的工作[12]。

即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女性要进入金融行业的高端岗位,依然面临重重阻碍;不是多一项考核,就是直接免试——免除考试,不予录取。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3

有豆瓣小组成员总结金融行业“求职黄金律”:运气>性别>能力

文科女生的困境,也符合女性的整体困境。

2019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全国32所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和女生比,男生确定就业或升学单位的比例更高,而在就业的学生中,男生月起薪也比女生高1053元[13]。

女生更难就业、更难拿高薪,是因为她们能力不行吗?多方数据都显示,事实恰恰相反。

随着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生有机会通过勤奋学习,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教育。

在中国整体男多女少的环境中,高校却是“女多男少”。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在读本科生与硕士生中,女生比例都超过了一半[14]。

考进高校的女生,也付出更多勤奋和努力。一项基于2817人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研究指出,女生的四级成绩平均比男生高将近40分[15]。

即使抛开英语成绩,拿一般认知中所谓“男生更擅长”的数学来说,女生的表现也并不比男生差。

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统计了926名同学的线性代数成绩,发现女生的线性代数平均分要比男生高3.3分,并且女生分数方差更小、分布更稳定[16]。

也许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从小优秀到大的文科女生。她学习努力,成绩优异,本科双一流,硕士常青藤,未来就像《新华词典》里写好的那样光明灿烂,却在毕业后,渐渐沉寂无声。

文科女生,究竟是怎么输的?

文科女生,输给“感性”

文科和女生的联系,并不是自古以来的理所当然。

现代学科体系确立之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以文学为代表的古典学科,一度是鄙视链的顶端。相应地,女性在其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到了现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正伴随着高等机构接收女性的过程[17]。

但它“不过是关于文学趣味的无稽之谈”,无法和古典学、语文学等真正的“经典”并肩,甚至被认为是可以塞给女士们的“不是学科的学科”[17]。

直到一战后,社会需求发生巨大变动,英国文学研究才成为一门严肃的学科,在牛津和剑桥这样的精英名校站稳脚跟。

而当西方的学科体系传入中国,“文科无用”已经成为时代大势;随着文科变得“无用”,女生也被推向了文科。

今年7月,北大教育学院从全国随机抽取438个初一和初三班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女生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受到数学教师的鼓励却要多出5%[18]。

在除了女生父母之外的几乎所有人中,包括女生自己,超过一半的人抱有类似于“男生数学更强”的性别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影响女生的数学成绩,还会降低她们的自我期待值[18]。

当学科和性别联系起来,“理工男”和“文科女”便一同成为刻板印象。但是,由于大多数理工专业的高度实用性,理工男的刻板印象,往往充满“我的有趣你不懂”的智慧光芒;

而文科女生,则经常被描绘成没头脑、感性、甚至有心机——你可以夸男朋友有“理工男的浪漫”,但是说女朋友是“典型文科女”,听起来和骂人没什么差别。

观念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女生的自信心和成绩上,更给未来的职场生涯投下长长的阴影。对于成绩优异的文科女生而言,一份好成绩,并不一定能让她获得别人一样的收益。

2018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数学成绩同样优异的男生和女生之间,男生简历通过的概率是女生的三倍[19]。

不仅如此,在竞争高薪职位时,高分女生的成功率甚至不如平均绩点(GPA)比她们低1.5的男生(绩点满分为4分)[19]。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4

日剧《非自然死亡》中,石原里美饰演的法医业务能力遭到质疑

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不论在模拟还是真实情境中、不论雇主是否知道应聘者的真实性别,使用男性化名字的应聘者,简历更容易通过[20]。

也就是说,一个叫王美丽的女生,和一个叫王铁柱的女生之间,在简历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王铁柱获得面试机会的可能性要比王美丽大一点——这一切,仅仅因为她叫王铁柱。

更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刻板观念,从人类思维蔓延到了人工智能;逃不过“感性”刻板印象的文科女,更逃不出算法的精准攻击。

2014年,亚马逊公司开始开发一项用于筛选简历的算法。结果,这项根据过去10年公司的聘用记录运行的算法,会让毕业于女校的、或简历中带有“女性”字眼的受聘者受到负面评价。最终,亚马逊不得不在2017年将这项算法废弃[21]。

如果不是真爱,没有一个文科女生能在这样的路上坚持很久。

拯救文科女的,是文科本身

尽管从升学到就业,文科女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但对于她们来说,教育和知识,依然是受用一生的财富。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性别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在不断缩小、乃至消失,在校大学生中女性比例逐渐过半[22]。

对于追求知识的女生来说,她们终于迎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3年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的研究指出,扩招前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 男性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女性的1.52倍 ;而在扩招后,男女入学机会比为0.97。也就是说,扩招给经济条件较差家庭中的女生,带来了受教育机会[22]。

而即使从功利角度考虑,这些女生的书也没有白读。

2012年,两位北大学者的研究指出,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显著高于男性。也就是说,同样的教育成本下,女性的终身收益更高[23]。

而这种现象背后,正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让她们得以进入性别收入差距较小的公共部门和国有集体企业[23]。

中国女性的文盲率,已经从1949年的90%降到2017年的7.3%,越来越多的女性享受到教育的红利,有了接触到更广阔世界的机会[24][25]。

文科女生也一样。对于她们而言,实现自我或许是一条坎坷的路,但知识本身带给她们的力量,却是无法抹去的。

虽然文科专业工资感人,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更高的,还是文科专业的毕业生。

根据麦可思2021年的本科生就业报告,毕业五年后就业满意度更高的,正是属于“红牌专业”的音乐与舞蹈学类,就业满意度高达84%。中外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他文科专业也多数排在前列[26]。

不仅如此,文科女生从事的职业,往往重复性低、技能性高,被机器替代的风险也要更小[27]。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落在文科女生身上,似乎温柔许多。

一些传统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率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在这些行业工作,被人工智能抢走饭碗的风险就更大[27]。

北大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对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女性,男性进入这些行业的可能性更大;同样的,相较于文科毕业生,理科毕业生和人工智能抢工作的可能性也更大[27]。

正因如此,对于她们而言,迷茫或许是人生常态,但是独一份的热爱会让她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正如有女性网友听着新裤子给自己打气: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5

也有女生用音乐让自己放松心态:“上了生活的贼船,就做快乐的海盗。”

秋招季最惨的,是文科女 - 6

如果采访一个文科女生,她可能会吐槽职场,会吐槽学校,会吐槽周围环境对文科生的影响,但是她唯一不会吐槽的,一定是知识和教育本身。

因为被知识抚慰过的心,不会问“文科究竟有什么用”;真正热爱知识的人,也不会后悔她最初的选择。

面对“选择文科之后后悔过吗”这个问题,有人引用弗罗斯特的诗句回答: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9][26]麦可思研究院. (2021). 就业蓝皮书·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2]岳昌君.(2010).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06),74-81.

[3]河南省招办(2020):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分数段统计表(理科)

[4]河南省招办(2020):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分数段统计表(文科)

[5]河南一百度(2020):重磅!河南2020高考一分一段表公布!超13万人上一本线

[6]中国青年报(2012). 人大小语种专业分数线“男女有别”

[7]扬子晚报(2021). 教育部规定高校招生录取禁止“男女有别”

[8]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2020).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

[10]Williams, C. L. (1992). The glass escalator: Hidden advantages for men in the “female” professions. Social problems, 39(3), 253-267.

[11]Williams, C. L. (2013). The Glass Escalator, Revisited: Gender Inequality in Neoliberal Times, SWS Feminist Lecturer. Gender & Society, 27(5), 609–629.

[12]黄蕊 & 咸迪咏.(2011).女性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金融理论与实践(03),54-58.

[13]岳昌君,夏洁 & 邱文琪.(2020).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1-17.

[14]教育部(2020):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

[15]高朝阳.(2020).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英语四级成绩性别差异探究. 海外英语(11),1-3.

[16]黄奕豪,张伟峰 & 刘丹.(2017).大学生数学学习与性别差异的研究. 数学学习与研究(13),35-37.

[17]伊格尔顿. (1986).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赵雨红 & 杨钋.(2021).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期望不平等——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 教育经济评论(04),51-69.

[19] Quadlin, N. (2018). The Mark of a Woman’s Record: Gender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r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2), 331–360.

[20]郭凤,任孝鹏 & 苏红.(2020).不同性别定向的名字对女性获得面试机会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5),46-58.

[21]阎天.(2021).女性就业中的算法歧视:缘起、挑战与应对. 妇女研究论丛(05),64-72.

[22]张兆曙 & 陈奇.(2013).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学研究(02),173-196+245.

[23]邓峰 & 丁小浩.(2012).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 社会学研究(05),24-46+243.

[2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 中国人权发展50年

[2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 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7]岳昌君,张沛康 & 林涵倩.(2019).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 中国人口科学(02),2-15+12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 阿钊,36氪经授权发布。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