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4.3°C-16.8°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抵抗消费主义,不如正视欲望

2021-11-16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年的双11,不知道你花了多少钱。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了购物账单,2瓶大宝,1双安踏跑步鞋和运动裤,加起来不超过300元。

如果不是家里大宝用完了,和鞋子穿太久需要换了,这个双11可能我一毛钱都不会花。

并不是抠门小气或缺钱,而是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必要。

关于消费主义,也想在这篇文章里谈谈我的些许想法和感受,仅供参考。

1.消费主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从文化研究观点,消费主义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

这句话,是摘录于百度百科中对于“消费主义”的解释和说明,也可以简单理解为:

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从而获得愉悦。

但问题是,消费真的就能带来愉悦感吗?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先按下不表。

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如今这个年代“消费主义”会如此盛行?

从改革开放以来,东亚国家包括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陆续进入物质丰盛的时代,民众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因为物质消费而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也屡见不鲜。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麦当娜曾有一首流行全球的成名曲《Material Girl》,直译过来就是“拜金女孩”的意思。

这首歌歌词大意也很直白,说的就是:

拥有物质财富的男人,才会对女孩形成致命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为女孩付房租,买衣服,这比只会谈情说爱的男人,更让女孩感到安全。

坦白地讲,4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减少。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4点因素,系统的揭露了为何许多人常常深陷消费主义难以自拔的根本原因:

① 消费串联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系列产品的搭配组合,超市里最常见的捆绑销售,买了这个就必须买那个,要单独买绝对没门。

又比如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是不同功能的家用电器。但这些家用电器,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新兴中产阶层的家里,代表的就是全新的优越生活。

因此只要你接受优越生活方式的理念,你就会把这些电器全买了,钱不够,刷信用卡也要买。

再比如,女性的包包、大衣、鞋子、化妆品,看起来没有关联,但可以排列组合成各种消费主张,只要你接受某种主张,就会把构成这个消费主张的物品全部买进。

就例如不少商家销售文案说,“这件外套和包包不搭,那件裙子和鞋子配不到一起”“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你”“不为你花钱的男朋友,就是渣男”等等。

但实际上,你动脑想下很多时候两者并没有真正的关联。

在消费主义盛行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消费形式的串联,这种串联又极大的冲击着消费者的思考带宽。

② 消费自控

消费自控,也就是面对商品时,你的自控力。

诸如杂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综合商业体、现代机场等消费集中的区域,在欧美国家大量出现,人们去买买买,不知不觉就被这些消费所控制。

我们的消费比过去更便捷、舒适和有效率,消费者以为是自己在按意愿挑选商品,但其实不然。

当你随意打开一款购物软件,你就会发现我们被各种“购物算法”安排的明明白白,从诸如“满减、领券、尾款、捡漏、拼团、抽奖”等等多不胜数的电商名词中,你就会发现:

消费自控力和消费方式难易程度,保持反比例态势。

消费方式越简单,消费者自控力越强,因为你不需要思考太多内容。

反之,消费方式越复杂,你需要思考的内容就越多,到最后可能也就随便买了,因为反正也算不清楚那干脆不算了。

实际上,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早在商家的规划和设定中。从购物环境、物品陈设,到消费服务、消费时间,均被有序安排。

于是乎,我们看起来选择自由了,但实际上很难自控。

③ 消费依赖

热爱买买买,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

大量出现的商品广告,推动了商品销售,也创造了人类空前的“现实眩晕感”,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形成习惯,就好像每次打开某宝不买点什么东西。心里好像不舒服一样。

而要打破这种焦躁,获得暂时宁静,唯有靠买买买,就像吸毒。

当这种习惯达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路径依赖,每次不开心了就想着剁手,最后陷入反复拉扯的死亡循环。

④ 消费过度

我见过很多人,买东西并不是为了满足实用性,比如明明已经有很多支口红了,还想要最新款的口红,仅仅是为了拥有一款不同的色号而已。

还有的甚至没用完的东西就直接扔了,丝毫不会珍惜,对他们来说:

消费不只是满足生活的需要,更少为了炫耀,为了体面,为了不落伍。

比如,有些人在搬家或收拾屋子时,会发现有些衣服鞋子或日用品,买回来以后从未拆封。消费社会引诱人们占有物质、享受消费的欲望空前高涨,结果就是过度消费,创造了部分虚假的需求。

我们从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进入到一个物质全盛的时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也从物质的主人,变成了物质的奴仆。

抵抗消费主义,不如正视欲望 - 1

2.物质满足是美好的,但是也是有限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上文中的第一个问题:

消费真的就能带来愉悦感吗?

这么说可能还有点含糊,我重新换个方式问一遍:

满足物质上的欲望能让人获得愉悦感吗?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和菜头曾经在《成年人修炼手册》中讲过的一个故事:

我在北京的生活状况已经稳定下来的时候,但是依然受到物欲的折磨,所以一方面在努力储蓄,一方面又时时对生活感到绝望。

我的朋友知道以后,问了问我手头有多少钱,每个月能赚多少,然后几乎是强行把我扭送到了商场。到今天我都记得很清楚,他逼着我花了近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双极为浮夸的范思哲皮靴,然后又逼着我买了许多件衣服裤子。他比我有钱得多,平常经常请我吃饭,赠送我各种有趣的电子产品,但是那一次他非常坚持,一定要看着我去收银台刷卡,当着他的面把钱花掉。

在商场咖啡厅,我惊魂未定地坐下来和他喝饮料,一想到花掉的钱就心如刀割。他坐在对面和我说了一番话:

“现在你肯定会感到非常痛苦,非常不安,但是将来你可能会感谢我今天做的所有事情。

在过去,你空有物欲,其实并没有去享受任何物质生活,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好东西能好到什么程度。

于是,你只知道攒钱,却从来没有想过钱是要用来服务你自己的。

过了今天,等你真正感受到拥有的感觉,真正体验到物质带来的感受,你的整个想法才会因此而产生改变。”

后来,我也非常感激他向我传授了人生中宝贵的这一课:

那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物欲。

因为我怀抱物欲,知道难以满足,干脆就不去消费,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我越是不敢消费,越是望而却步,物欲的力量也就变得越发强大。我越是想去克制,越是想去消除,物欲就像是野草一样不断生长,这同样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所谓积极健康的态度是说,首先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有美好的物质存在,而且不止一样。然后也要承认虽然一套风景绝佳的三室一厅自己买不起,但是一双42码的好鞋是可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穿上一双42码、花费一个月工资的好鞋,感受一下拥有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受一下它的转瞬即逝,那么就可以推断出拥有其他物质之后的感觉:

物质满足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并不值得花那么多心思在上面纠结,也并不值得重复一万次。

就像很多人常常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获得快感,但最后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特别是当钱包被迅速掏空的那一刻,心里想的可能是担心接下来的房租、生活费和开销该怎么办的问题了。

有时候,安全感未必一定需要物欲来满足,工作、事业,哪怕是盲目地相信自己有某种谋生的能力,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的能力,同样能提供安全感。

更不用说一个人投身于某种事业,目睹它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感觉自己为世界提供了什么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工作机会,这在安全感之外还能提供满足感和幸福感。

写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曾学过明代学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在文中他也曾如此回忆求学之苦: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段话大意是,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吃的好用的好,看上去光彩鲜明,如同神人。而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代指读书),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多年以后,随着经历的丰富和年岁的增长,让我明白物质上的满足,虽然确实能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短暂一瞬而过。

而真正能使我感到内心安稳的,是我对当下工作和生活的掌控力,当我有安身立命的能力,当有我不假于外物来证明自己地位的定力,就像百年前的宋濂,不会因为口腹之欲而泯灭对求学的渴望,也并不因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失去内心的追求。

这种精神上的自洽与丰盈带给我的,远远多过物质上满足的愉悦。

抵抗消费主义,不如正视欲望 - 2

3.抵抗消费主义,不如正视内心欲望

以前刚刚毕业去深圳的时候,因为没钱只能租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城中村里,望着空荡荡的墙壁,真的是连买墙纸的钱都掏不出来。

也是因为那段经历,让我后来常常秉持着“物尽其用、少即是多”的原则,还可以用的东西就接着用,没必要买的东西就尽量不买,我从不为虚荣心买单,也不会为了跟风而购买时下最新产品,一件高中时的运动卫衣我也可以穿到如今,

因为,我内心深知物质上的满足已无法为我提供精神上的愉悦。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太抠门了吧?

对于很多花钱如流水的人来说,确实如此,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我觉得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到自己最好的生活也无可厚非,能降低自己的物欲寻求精神的富足同样勇气可嘉。

我想说的是,消费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就像辩论一样,你永远不可能说服对方,你最多只能说服坐在台下的听众。

就像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抵制消费主义,反而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该买就买,该省就省,直到如今,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消费观念也一样,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在这里我也想趁这个机会和你分享一个我一直坚持的观念——极简主义,这个观点同样在日本作家佐佐木典士《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中出现过,在这里不妨可以参考一二。

所谓“极简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尽量排除一切没必要存在的东西,舍弃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包括身边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沟通的环节等等,从而迅速找到应该去珍视的东西,让自己彻底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关于如何做到“极简主义”,这里分享几个做法我自己的做法:

① 享受简单生活

你知道吗,其实想要过上简单的生活也很难,因为你需要放下内心多余的欲望,只买该买的,只用该用的,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的,不攀比消费,也不盲目消费,更不会为了买而买。

光是这一点,足以劝退一大波靠花呗和信用卡度日的消费主义者了。

生活,并不会因为物欲被满足的越多就越幸福,但绝对会因为物欲变得更少而简单。

② 专注精神体验

严重依赖并享受通过消费而产生的“多巴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上瘾”。

如何戒掉这种成瘾行为?

我的做法是让注意力换个方向,比如选择通过其他形式追求另一种快感。

完成工作目标的成就感、享受运动的快感、读完一本书的充实感,这些通过长时间且专注的行为,无疑会让你精神感官的体验更上一层楼。

③ 学会独立思考

有时候内心想要的太多,可能并不是你自己想要的。

特别是对于意志力较弱的人来说,商家五花八门的带货广告和精心炮制的销售话术,无疑是加快掏空钱包的重要原因。

这个时候,记得千万要学会独立思考,想想自己有没有必要买这个东西,想想自己买了真的就一定会用吗?想想我能不能通过咸鱼或二手网站看看有没有同类型的产品?

甚至,你可以睡一觉第二天再想想自己真的还想要买吗?

有时候,物欲渐渐变少,同样也是一种极简主义的表现。

抵抗消费主义,不如正视欲望 - 3

写在最后

《善恶经济学》中有个观点:

“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正好相反,随着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他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

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这就是消费的魔力。

就像新衣服需要新包包来搭配,新包包需要新鞋子来搭配,新鞋子需要新裤子来搭配,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

久而久之,消费者并不能通过消费行为的本身来改善生活,反而被其劳役其中,这种吊诡之处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真正厉害的人,是善于利用外物条件创造成功,而不是被外物所困。

这大概也是消费主义者和极简主义者之间,存在的最根本之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ay先森”(ID:RayZhang1993),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