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7.7°C-13.7°C
澳元 : 人民币=4.7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2021-11-15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爱漂亮、喜欢化妆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也不是女人的专利。古人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无论男女,在外出或会见宾客时,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打扮自己。泱泱中华,在很多历史时期,男子化妆都是潮流,甚至主流。考古发现最早的化妆用具即为男性所用。

美男如玉,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男人对于外貌仪容的追求登峰造极,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化妆之风非常盛行。那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男性的化妆史。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长达几百年的男性美妆风潮。

先秦

古代男性在形象管理上花费功夫颇多,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如此。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一号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化妆盒。这件化妆盒由两块木板铰结而成,木板中间凿空,放置铜镜、木梳、刮刀和脂粉,装备齐全。不仅齐全,两块木板合上后,还可随身携带,这是一件便携式化妆盒。最关键的是,这件化妆盒的主人是一名男性。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1

战国时期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出土的化妆盒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2

化妆盒里的东西是他的日常用品。可见先秦男子对镜整衣是常规操作,又可见男子过分在意自己容貌这件事在先秦毫不丢人。木梳用来梳头发,男性还可以梳胡子。刮刀可以修理鬓角、眉毛,或者刮胡子。

脂粉盒里的脂粉,用来修饰皮肤。脂是面脂,不同于使面颊红润的胭脂,面脂由动植物体内的油脂提炼而成,“著面柔滑如砥石也”,意思是说抹在脸上能让皮肤变得比鹅卵石还要光滑,同时面脂还能起到保湿的作用。

粉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禹造粉“,有人说”纣烧铅锡作粉“,有人说“周文王敷粉以饰面”。但至少可以肯定,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粉来使皮肤美白。

汉代

男子化妆使用材料与女子的差不多,而化妆程序要简单得多。从史书记载来看,他们最注重的是肤色,因而面部白皙就是最为关键的了。

一般敷粉是最为流行的手法。汉朝时,就有男子敷粉的记载。据《汉书·佞幸传》记载:"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意思就是郎中和侍中等官员,戴着插有雉鸡羽翎、贝壳装饰飘带的帽子,脸上还涂着白色薄粉。"汉惠帝的男侍们有“不敷粉不得上值”的规定。而且自汉代以来,抹粉就在士大夫中长期流行,比如东汉名臣李固,是一个用粉高手,《后汉书》用“搔头弄姿”来形容李固抹上胡粉之后的的风姿,想来应当是颇为妩媚。

需要说明的是,汉代男子涂粉是一种正常护肤流程。《后汉书》中有男子“胡粉饰貌“的记载。胡粉是以矿物铅为原料经过人工加工造出的粉,是当时男女护肤的常用单品。

魏晋

在魏晋时期,男子对美白的追求达到了巅峰。

三国时魏国尚书何晏非常爱美,不化妆不出门,素有“敷粉何郎”的雅号。史书上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爱美之人,粉不离面。据《三国志》记载,有一回一个叫邯郸淳的客人来访,恰逢曹植刚洗完澡还没有化妆打扮,于是,这位客人就在大堂等他,结果这一等就等了一个多时辰。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3

魏何晏论语集解手稿(局部)

当时许多士族公子早上起来要抹粉、出门之前要抹粉,走在路上也要带着粉。用来敷面的“粉”,主要有“米粉”和“铅粉”。《齐民要术》中记录有前者的做法:用一个圆形的钵盛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暴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包含铅、锡、铝、锌等化学元素,最初用于敷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多呈糊状,在使用时必须以水调和,因而又称“水粉”。

面子工程很重要,手上的美白也同样被当时人所看重。

王衍是西晋名士,人们赞他“神姿高彻,如琼林瑶树,自然是风尘外物“。王衍擅长清谈,清谈时所执麈尾,其柄以白玉制成,当时人看到王衍的手上肤色和玉柄没有什么分别。原来在那时候就已经把美白武装到了手指。

除了美白,熏香也成为一时风尚。

汉末的刘季和天性喜香,有一回他上完厕所,立刻扑到香炉上给自己的衣服熏一熏。主簿张坦见到,嗤笑一声,道:“难怪别人都说你是俗人,此言着实不虚。”言下之意对他的行为十分不屑。刘季和坦然回答:“荀令君到别人家中,所坐之处余香三日不绝。我这点熏香跟荀令君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凭什么干预我的爱好?”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4

南宋佚名《竹涧焚香图》(局部)

荀令君就是荀彧,他到别人家中香气三日不歇一时传为美谈。这时候的熏香,不仅不娘,反而能体现文人雅士的风度神采。香在儒家的传统中,一直是君子的标配,彰显了君子高尚品格。早期人们佩戴香草,后来制香技术成熟后,熏香逐渐流行。

稍晚的《颜氏家训》却对社会上贵族子弟熏衣剃面,敷粉施朱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据《颜氏家训·勉学》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可见,梁朝的男子在妆饰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敷粉,还要施朱(胭脂),且刮掉胡子,熏香衣裤。

为什么荀令熏香成为一时美谈,而颜氏看到的贵族子弟就要被批评呢?说白了,问题不在于敷粉施朱,而在于不学无术。

及至唐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男子中更加盛行涂抹面脂类护肤化妆品,涂抹口脂和面药也流行起来。唐朝流行口脂和面药,不同于魏晋人对美白的狂热,唐朝比较重视基础护肤和皮肤健康。口脂是为了防止嘴唇干裂,类似现在的唇膏,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制成管状的凝胶口脂。面药是预防面部皮肤因寒冻而皴裂的药膏。唐制载:“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

唐代皇帝冬天腊日有个惯例:分赐大臣口脂和面药。杜甫曾得到唐肃宗赏赐的口脂和面药,他在诗中写道:“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口脂和面药分别盛放在碧玉雕透的翠管和银质的盛器中,从皇宫里散向朝中大臣之家。

关于唐代男子打扮这件事,还有两件逸事值得关注。

唐代诗人李山甫姿容秀美,发长五尺。某天李山甫洗完头,让两个婢女“捧金盘承而梳之”,客人前来拜访看到这场面,以为是女子,转过身就往门外跑,生怕唐突了佳人。李山甫在他背后连声挽留。这个画面颇具喜感,唐朝男子对头发的重视展露无疑。

唐末的赵匡凝十分注重修饰外表,每次梳洗完毕,前后放两面镜子自照。女子照镜时往往要侍女捧一面镜子侍立身后,才能看清插在后脑勺的珠钗。这样看来,赵匡凝的形象管理做的很专业了。

从宋代开始,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受“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制约,男人化妆的风气渐渐衰弱下去。使得宋代男子爱簪花,对于面部护肤倒不怎么看重。簪花其实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风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从贵族渗透到民间,在宋代更加流行,无论达官显贵还是穷酸落魄,都可以在头上插一枝时新的花朵。所簪之花用时令鲜花,或金银、绸绢等,制成假花。据考,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样式。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参加了一场雅集。雅集中人人饮酒簪花,热闹非凡,苏轼忍不住提笔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南宋淳熙十三年,太上皇赵构八十大寿,皇帝携百官为皇帝庆贺,御宴极欢,盛况非凡。在祝寿现场,“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杨万里以他诗人的艺术笔触定格了这副画面:“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5

南宋佚名《田畯醉归图》(局部)

宋代男子简直把簪花爱到了极致,无论天子还是百姓,庙堂还是江湖,都能看到鲜花点缀着头上的风景。

明清

明清时期主流士人对于护肤美白没有前面的朝代那样热衷了。但依然无法阻挡当时男子们对美的追求。明代男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仪表,“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保持头发的黝黑油亮,与洁面修须一样被重视。

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士大夫华整”记录的一些事迹仍然能让我们一窥当时的男子是如何修饰自己的。张居正“性喜华楚”,所穿的衣服一定鲜艳耀目,此外张居正也是护肤爱好者,“膏泽脂香,早暮递进”,和现代人的护肤频率基本一致。

工部郎徐囧卿,家中虽无封邑却富比封君,他痴迷于服装搭配。每有客人造访,他一定要派人先侦察对方穿着什么颜色的衣裳,系着什么样式的衣带,然后精心选择和客人着装搭配的的衣服,才出来待客。

徐囧卿的服装审美水平着实不低,他这么一穿,主客二人“宛然合璧“,时尚值立刻拉满。如此穿搭,不仅注重自身衣着颜色样式的统一和谐,更强调人际之间色彩的互补呼应。

许少微喜欢熏香,而且是浓香,作者说此君已经五十多岁了,而“顾盼周旋,犹能照应数人“,稍微有什么动作,香气仍能波及周围数人。言语间颇含讥刺,但作者又评价道:”此公居官以廉著闻,盖性使然也“,许少微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他喜欢熏香只是天然爱好,又把许少微的形象拉回正面。

中国男性化妆简史,男生慎点! - 6

明代民间男子把头发扎起来戴上网巾,保住头发的平整,可见明代男子很重视自己的形象仪表。然而,到了清朝,男子化妆修饰自己逐渐成为了异类,也许是因为清朝是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统治者满族的分布以东北为主。满族人当权后,汉族男子敷粉修面的行为也受到了影响。想想当时金钱鼠尾发型,也可以想象当时醉人的审美了。

结语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化妆这件事情上,古代男子似乎更加豁达和潇洒,他们才能更有说服力地践行“如果女性化妆是一种自由,那么男性也可以拥有”。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