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2日 12.7°C-13.7°C
澳元 : 人民币=4.7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2021-10-28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文 | 米粒妈

今天这篇文章,米粒妈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

因为很多米粉都会在后台问我,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几岁送出去合适?

然后我就想起来,有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我还没给你们推荐过,这就安排!看完这篇文章,上面的问题就都会有答案啦。

这部纪录片叫《幼童》,豆瓣长期居于9.5的地位屹立不倒。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

它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的故事,是清政府第一批派出的赴美留学的孩子们。

他们的人生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史,在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被外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国门的动荡的岁月中,他们的命运都被记在了这部片里。

作为同样有过留学经历的米粒妈,看这部片的时候好几次落泪。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2

他们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影片是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留学故事开始的,容闳作为留学归国的官员,与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影响并促成了这一批赴美留学幼童的官派留学政策。

影片开头,容闳的孙女用竖笛吹奏的《long long ago》,这首曲子一直伴随了整个影片中留学幼童们的悲欢离合。

开始不觉得什么,甚至觉得这个旋律有些单调,但是随着幼童们的人生命运随时代的动荡风雨飘摇,这首曲子真的可以入心!

容闳出生于1828年,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是和曾国藩,李鸿章同一时代的人物。

他出生于广东农村,却能够在晚清那个极其封闭的年代抓住了一切机遇,克服重重障碍,成为了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的中国人。

真的是特别难得。

父母一开始把他送到西洋学校只是想让它学一点外文,能跟外国人做点生意,没想到他后来的成就远超父母所能及。

容闳最开始被母亲送往外洋学堂读书纯属偶然,在那里他结识了老师Gutzlaff夫人。后来经Gutzlaff夫人的委托,一位勃朗牧师把容闳接到了美国完成学业。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3

Gutzlaff夫人的惜才,和勃朗牧师的守信,使后面的一切故事得以开始。

这是朴素的中美人民之间深切友谊的见证。包括后面第一代留美幼童在美国中产家庭寄养,那些美国家庭都把他们当亲儿子一样照顾了十几年。

直到他们归国多年,还保持着书信往来,那些少小离家的中国幼童,对寄养家庭的外国太太的感情,就跟自己的亲娘没什么两样。

影片里面朴素而热情的,来自中美两国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亲情,真的特别感人。

容闳经过了18年的努力,终于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政府高级官员的不断努力之下,实现了送中国幼童出国学习的理想。

曾国藩发布的公文是这样写的:

“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这句话读起来就很激动人心有没有?当政策终于通过的那一刻,容闳终于得偿所愿,他兴奋高呼:“我像夜鹰睁开了眼睛!”

但当时对于这些幼童的家庭来说,把刚刚10岁出头的孩子送到完全没概念的大洋彼岸,绝不是什么抢破头的好事。因为学制15年,这一走,很可能就会天人永隔!

要知道,晚清正是闭关锁国的时候,以“世界最强”自居的晚清政府和民众,根本不知道外国发展成什么样。要把孩子送去地球另一端的国家15年之久,对于清朝的百姓来说,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4

影片中描述了母亲送别的情形:

“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来说,尽管此次告别前途未卜,作为儿子也并不能与母亲拥抱,那显得太没有体统,只能向母亲下跪惜别,母亲努力想表现出高兴的神情,眼里却满是泪水。”

再看看到了美国寄养家庭以后,美国的太太看到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小孩又新奇又喜欢,直接上来亲了一大口,搞得同行的几名幼童哈哈大笑,被亲的幼童面红耳赤……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5

这些孩子学习能力惊人,不到一年就克服了语言障碍,不但成绩优异,而且融入西方文化融入地特别快。

他们在哈特福德高中组橄榄球队、在耶鲁大学做赛艇队主力选手、在演讲比赛上拿奖,用英语高呼:

“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屹立于世界!”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6

那些乱世大佬

到1880年,这些幼童中有1人进入哈佛大学,3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8人进入麻省理工学院,22人进入耶鲁大学。

这些幼童已经长成了青年,在异国以惊人的成绩,不停地为中国赢得荣誉。

但是大清国太过腐朽落后,这些优秀的孩子却成为了很多顽固派官员的心腹之患。

他们对这些孩子各种抹黑,认为他们是要被西化的异类,一道道暗箭上奏,直指这些孩子。

终于,清政府颁布了一个昏聩的决定:召回留美幼童。

一场由容闳、曾国藩、李鸿章经过十几年努力才促成的留洋强国大业,就这样被粗暴终止了。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7

孩子们无数次幻想过回家的场景,那里有鲜花掌声,还有自己的父母双亲。但事实却是,孩子们下船登岸,只有异样眼光的羞辱,和粗暴的水兵强制押送他们到一间霉气熏天的囚室。

尽管如此,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蒙昧已开的中国精英们,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绝大多数都成为了近代中国的脊梁。

这些踌躇满志的青年,带着新思想回归故土,满心救亡图存的抱负。要面对的却是一个昏聩腐朽、岌岌可危的古老帝国。那种失望和内心的冲突可想而知。

殚精竭虑的晚晴大臣李鸿章仍然想做最后的抵抗,在清政府把西洋船务称作“奇技淫巧”的情况下,他依然让归国的留美幼童学习船务。

但是在中法海战中,朝廷下旨称:“以和为贵,无旨不得先发制人。”

以至于法国舰船攻到面前,我们的海军只能束手待打,几名负责海战的留美幼童全部阵亡。

真的很残忍,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李鸿章业已年老,终于在签署了《辛丑条约》后表示带不动弃疗了吐血去世。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8

这些幼童其实并没有被西化,他们心怀家国,立志用自己的一生去救国。

回国的他们,背负着偏见的眼光和腐朽思想的抵制,举步维艰。但他们中依然有70%投身于祖国,后来都成了乱世中各行各业的大佬。

有为同胞的生存权益而抗争的在美作家李恩富;

主持修建震惊中外的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

终身服务中国矿业的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吴仰曾;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9

在美十年,虽身着洋服,但他们心在祖国,丝毫没有忘记自己肩上救国的重任。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0

关于留学

影片结束的时候,滚动的字幕把每个留美幼童毕业的院校和一生的成就都列了出来,每一行简单的文字,都是一个孩子在历史荒原中探路的艰难一生。

他们是最早的远航者,那童真和好奇的朗朗欢笑,面对磋磨的隐忍哭泣,诀别亲朋的思念,功勋卓著的成就,都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是历史车轮前进中不可被遗忘的奠基。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1

里面有一段说到美国寄养家庭和中国幼童常年保持通信,有一段特别触动米粒妈。

美国的夫人说:“不管你在大洋彼岸经历着怎样的生活,我都将永远永远真心的祝福你,即使你已经满头白发,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的男孩。”

这种少小离家独在异乡的感觉,我和米粒爸都特别有代入感。

我出国的时候18、9岁,米粒爸出国的时候才15、6岁(去美国投奔他的舅舅)。这些留美幼童甚至更小就出国了,那种孤单、恐惧和无助可想而知。

何况他们还留着大辫子,文化认知更是格格不入。

在文章《作为留学生,为什么米粒妈坚决反对送孩子早早出国留学?》中我详细写到过,我为什么不赞成孩子太小出国留学。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2

▲第一次踏进美国校园,两眼一抹黑的米粒妈,给自己拍了张影子照留念

因为在国内,孩子普遍自主意识和生活能力不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天天被父母管着、逼着习惯了,突然给以无限的自由,非常可怕。

在国外呢?父母管不到,也没有辅导员或任何人管。想干嘛干嘛,想住谁家住谁家,不去上课、吃喝嫖赌毒也没人管。不是危言耸听,一小部分留学生真的样样都干。

米粒爸刚出国的时候,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很大,于是染了黄头发,学会了抽烟(后来抽了十几年的烟,直到结婚时才戒),还差点打了耳洞。

我和米粒爸去的都是美国前50名的大学,同学也都是国内重点高中出来的。同学里有很多圈子,有的积极奋进,有的消极堕落。你能保证孩子不跟堕落的圈子接触吗?

一般来讲,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孩子的心智、判断力、自控力都不成熟,父母又两眼一抹黑,无法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变化。

没有海外生活学习经验,发现了问题也没法指导。米粒妈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全家移民或有父母陪读,最适合出国的时机就是高中毕业出去念本科。

说回《幼童》这部纪录片,有两本书也很好看。

这本《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里面有非常客观、具体的晚清宫廷奢靡生活的八卦趣闻。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3

另一本《清宫琐记》是裕容龄公主写的,她是晚清第一舞蹈家。也是在慈禧身边经历了晚清宫廷生活和兴衰历史的见证人。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4

书里面奢侈腐朽的晚清宫廷生活真实具象,和《幼童》中外部世界的兵荒马乱对照着看,绝对更有整体感。

留美幼童们晚年聚在一起,加起来有一千岁的老大爷们,依然用流利纯正的英语交流,用美国俚语叫着对方在学校时的外号。

这些赴美幼童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 15

风雨飘摇的人生并没有使他们忘记那段最美好的友情岁月,身为各行各业精英的他们,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荣耀、屈辱、跌宕起伏后,留给后人的,是一段宝贵的历史。

他们在荆棘密布的历史岁月中,趟出了一条路,那是自由学习之路,也是振兴中国之路。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