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3.8°C-17.4°C
澳元 : 人民币=4.6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2019-03-09 来源: 书单君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点击上方↑“武志红”,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

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

ID:BookSelection

前两天,《新京报》公号刊发了一篇报道——《到海外选精生子的单身女人》。

报道中的受访者,都是高学历、高收入、高龄的“三高”女性,尽管她们物质条件不错,却明显感受到了身体机能下降带来的压力:

“我不能保证过几年我还能生,如果现在不生,以后可能会追悔莫及。”

海外的精子库里,有健康快乐爱运动长相酷似“哈曼丹王子”的类型,也有拥有MBA、法学博士学位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这给了她们“定制完美孩子”的可能。

可选精生子这条路,注定是期待与不安并存——

她们要如何面对家人的不解甚至质疑?

如何向孩子解释爸爸是谁?

旁人又会如何看待这件事?

没想到,文章后的评论区,却赫然是嘲讽三连,看得我一愣一愣——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2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3

还有一哥们儿长篇大论,关键词无外乎“民族悲哀”“崇洋媚外”。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4

我不信邪,将评论区一撸到底,发现个有趣的事实——

跺脚跳骂的都是男性,支持打call的多为女性。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5

前段时间,“北京允许非婚生子女随母上户口”的新闻评论里,也大体是这般“男diss女支持”的格局。

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婚育问题上,为啥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如此大相径庭?

今天,我就借一本碎三观的奇书——《被劫持的私生活》,跟大家唠唠婚姻背后的两性战争,现代婚姻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6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7

为什么男人那么可劲儿维护婚姻传统?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细细扒开婚姻的本质,你会发现,它骨子就印着五个大字——男女不平等。

当然,是男上女下。

宋朝的一份家谱中记了这么件事儿:有一个年轻媳妇受到了表扬,原因是她在街上买了点儿零食回来,先交到了宗族长那儿,然后再按比例领回自己的那一份儿。

你看,那时的女人们连基本的零食自由都没有,更别提逛街自由、教育自由、赚钱自由。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农业社会的婚姻中,女人更倾向于不是人,而是作为男人的物件而存在。

比如,古罗马时期有这么条律法:

如果一个男人与他人的妻子通奸,做丈夫的可以杀掉这个男人;可是,如果这个男人强奸他人的妻子,做丈夫的却只能要求一笔罚金。

为什么会这么大差别?原因可能出乎你意料,《被劫持的私生活》中是这样解释的:

在前者,合法丈夫的财产有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奸夫通过一个野种孩子一下子全部窃取的危险,所以奸夫犯的是死罪;而后者,那男人犯的错误,不过是类似于在未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用了一下他的自行车,事后完璧归赵。

那时候的女性地位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提起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首先进入脑海的,是“you jump I jump”的深情,是彼此忠贞的承诺。

可实际上,男人可没那么“老实”。

你看,一夫一妻后面还跟着“多妾”,还跟着“歌女”和“舞姬”。

在欧洲,家室之外,还有情妇。《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里都有细致描写。

也许你要说,多妾制度已经消失百年了,男女也越来越平等,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

是啊,都过去百年了,但很多人依然活在“男女不平等”的指导思想下。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8

你看,段子里的“中国女人四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其背后的逻辑不都是:

女人要温柔体贴,才嫁得出去;

女人应该服侍男人;

做家务、照顾孩子都是女人的事;

女人瞎搞什么事业,应该以家庭为重。

那些跳骂“三高”女性的男人们,多半还抱着这些古老思想。

中国女人已经大步进入现代文明,可有些男人依然活在大清。

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男人,还不能习惯强大、独立、自主的女性。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9

上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话:

A woman needs a man like a fish needs a bicycle.

“女人需要男人,就像鱼需要自行车。”

语中的反叛意味,已经不能再浓了。

如今,这句话正变成现实。

比如,《新京报》报道中有一位“三高”女性天欣,她是公司高管,在商场看中了60万一个的沙发,眼睛不眨就买回家。和男朋友一起出行,要给他从经济舱升级到商务舱。

对她来说,女人需要男人什么呢?

需要你生孩子?对不起,精子库更全面,黑的白的智商高的美的都可以。

需要你养孩子?我自己养得起。

需要你情感抚慰?且不说围城中的情感质量有多高,就讲,不结婚真的就没有办法得到情感抚慰吗?就真的那么孤苦无依吗?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0

让我们看几组数据:

在美国,半个世纪前,未婚生子的比例只占7%,到了2017年,已经涨到25%,这相当于每4个美国家长里就有一个没有走入婚姻殿堂。

先行者法国,早已将这一比例提到过半。

即便是东亚的日本,5300万户家庭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单身户”,而且这一比例预计到2040年将升至40%左右。

在人本思想的照耀下,个体正取代家庭,成为社会组成的最小单元。

而以父亲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模式,也正处于不可挽回的崩溃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被劫持的私生活》的原书名,又叫《走好,父亲》。

那前方是什么?

是男女更加平等,是婚姻的多元可能。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1

如果深挖本质,新京报文章评论区的男女对峙,可以看作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两种价值观的对峙,是男女权力之争。

这场战争,过去有,未来还会有。

记得我上大学时,宿舍卧谈,男生还在讨论是不是一定要找个处女;我工作时,还有同事担心婚前同居是不是违法。

但现在,这两样,在多数人的头脑中,至少在舆论场上,已经不是问题。

压在中国女人,其实也是中国男人身上的束缚,正一一被解开。

比如,公共场合穿比基尼、做一个事业有成内心强大的女王(对男人而言,貌似做一个哭哭啼啼的男子也渐渐被接受)……

所有这些唱响的都是同一首歌——两性平等、人的自由。

这一进程,符合人性,必将继续。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2

所以,看一眼现在还在受苦受难的“大龄剩女剩男”,我们大可露出老母亲般的微笑:

“没事的,孩子,你们终会恢复名誉。”

去年有篇文章很火,《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现有婚姻制度的瓦解》,它的作者郑轶说过一句话:

结婚应该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必须。

这句话,在越来越多人的探索下,相信也会开始成为现实。

如果婚姻真的解体,未来会走向哪里?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不过,从文艺作品中,我们可窥一二。

关于未来婚姻,有暖心派的想象。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3

比如,在法国电影《生活的奇迹》里,职业妇女佐埃,历经两次失败婚姻,孕有五子。三个男人都有她房间的钥匙,起初争执,后来成了朋友,和佐埃和孩子们和谐相处。

当然,也有技术冰冷派。

比如在英国书籍《未来的性》里,婚姻消失,男女生子,靠着精子库卵子库,自给自足。为了照顾孩子,成年人同居,相互照应。

总结下来就是:和认识的人做爱,和不认识的人生孩子;和不住一起的人翻云覆雨,却和住在一起的人相敬如宾。

至于尘埃落定的是哪种,尚不能确定。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变化终将来临,而且是朝着人性解放的方向一路演进。

✎✎✎

作为一名已婚男性,我不反对婚姻,但相信未来有更多可能。

人性解放之下,男女皆能受益。

所以,当看到那些选精生子的单身女性遭到嘲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败坏社会道德风气”“崇洋媚外”——我不由拿起了笔。

先行者挑战固有传统,他们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嘲弄。

记得新京报记者问到选精生子的小滚珠,“怕不怕别人给眼色?”

小滚珠的回答是:

“我是近视眼,人家给我眼色我看不到。而且你工作上的同事、周围的街坊邻居,谁真的过得春风得意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自己都顾不过来,他们会天天盯着你,给你眼色?”

是啊,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谁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是步履维艰?

别管直的弯的,单身已婚,婚生非婚生,谁又有十足的勇气朝别人扔石头呢?

婚姻是一种制度,它会随着社会情境的改变、技术的变迁不断调整。

对那些抱着传统、不容改变、大动肝火的人,我想劝一句:

连地球都有流浪的一天,你又何必那么强功率、那么高气焰?

你又不是行星发动机。

一个好消息是:被束缚多年的中国女人,正在自我解绑 - 14

作者 | 王大抽  编辑 | 黑羊

图源 |《完美的离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博雅天下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