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7日 15.3°C-18.7°C
澳元 : 人民币=4.6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国家互金专委会吴震:网络暴力催收施害人达79万 已致20多人死亡

2017-11-17 来源: 财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伴随着过热的现金贷市场而生的,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催收江湖。目前,工信部旗下的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粗粗勾勒了这个江湖面貌。

11月17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支撑专项组组长、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在“2017互联网金融合规与创新论坛”上表示,由于催收属于金融问题社会化外溢,该中心对网络催收启动了监测分析工作。

据财新记者了解,大部分现金贷平台、P2P平台将催收外包给专门的团队,“催收”已经是一条利益巨大的产业链。经应急中心的技术平台检测,技术平台共发现各类催收平台达370个,共发布催收项目188万个,按目前各平台公布数据涉及催收资金1.7万亿元、平均催收佣金率超24%,注册的催收人数超150余万人。

“我们怀疑,这么大的数额,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债权,可能还涉及到民间借贷的债权”,吴震说。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也为传统民间借贷提供了新外衣,难以分清现在的现金贷平台,有多少是曾经的高利贷公司线上化。

吴震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以及民间借贷的发展,借助互联网进行催收的情况愈演愈烈,而且经常采用暴力胁迫的方式,甚至导致部分债务人自杀等严重事件。经其技术平台检测,今年6月以来,发现违规催收频次1000余万次,施害人79万,受害人92万。涉网络催收的负面舆情新闻1万多条,已致20余人死亡。

什么叫暴力催收?目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定义。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志轩等人指出,暴力催收的手段层出不穷,不仅包括直接实施“武力”、非法拘禁等传统的暴力手段,还包括泄露个人隐私、电话骚扰、雇佣艾滋病人上门催债等胁迫手段,其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重大,不仅涉及民事侵权,严重的还可能涉嫌犯罪。

吴震表示,暴力催收既有循环呼叫,也有短信威胁,更有骚扰债务人亲友等情况。“我们没有暴力催收,只有骚扰催收,如果你欠钱不还,群发短信给你通讯录的所有联系方式,恶心你一下。”一位现金贷平台相关人士对财新记者说。据财新记者在某现金贷论坛上看到,有的现金贷公司甚至设计了债务人的“遗照”,威胁称“今天6点之前不还钱,每天给你所有亲戚朋友群发。”

吴震还介绍道,据技术平台监测主要模式有:滴滴模式、自营模式、信息服务和其他。所谓滴滴模式,是指经营主体自身非催债人,主要通过网站、手机 APP 等渠道搭建的催收平台,为债权人与催债人提供点对点的撮合。自营模式,实质是线下催债人的线上化,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或接单,以吸引更多的债权人。

该中心于6月发布的《关于网络催收情况的监测报告》指出,“滴滴模式”催收平台共计 61 家,相关互联网网站 48 家、手机 APP 31 个、微信公众号 30个。据财新记者查询,催催宝、赏金猎手、秒催等都是这类点对点接单的催收平台。其中,“催天下”这家催收服务平台公司已经获得了3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

该报告还指出,“自营模式”催收平台共计 283 家,相关互联网网站 121 家、微信公众号 168 个。比如,曾隶属趣店的著名催收团队成立独立催收公司“易催催”,就属于这类模式。现在点融、翼龙贷、现金卡、极速钱包等网贷公司在使用他们的电催服务;国美金融、信而富等则使用的是他们的律师上门催收服务。据财新记者此前了解,现在趣店员工逾千人,其中北京总部有425人,天津和抚州负责电话客服和催收的两个中心共589人。趣店会给逾期客户发短信、打电话进行催收,提醒客户如果逾期,会影响芝麻信用分,如果是经由银行提供的贷款,也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2017年5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催收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列出了多项催收行为的负面清单。可以说,这是深圳市界定的违规催收的行为,但可惜该规范未被全国其他地区借鉴推广。

深圳市要求,未经借款人事先明确同意,在催收过程中,严禁催收机构在任何非正常时间段(催收人员与借款人沟通的正常时间段为借款人所在地时间上午8:00至下午9:00)与借款人就有关债务催收的事务以任何方式进行沟通(拨打电话、传真资料给借款人等或至借款人居住处拜访);严禁使用电话、短信或匿名电话等手段重复不断地(同一天不得超过3次)侵扰未清偿债务的借款人。

同时,在借款人之外的相关人员明确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及对债项催收提供协助之后,严禁催收人员骚扰债务人的家人、同学及朋友,以追问有关借款人的下落或联络方式;严禁使用在借款人同学群、亲属群等QQ群、微信群中公布或威胁公布借款人欠债信息、“裸照”等损害借款人名誉的方式进行催收。

深圳市还要求,在催收过程中,禁止催收人员使用徽章、制服等虚构或暗示,造成催收机构由政府授权、保证或担保的虚假印象等。■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