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19日 19.0°C-20.7°C
澳元 : 人民币=4.6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研究建议大熊猫重回“濒危”

2017-09-26 来源: 财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财新网】(实习记者 武骁 记者 周辰)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灭绝风险从“濒危”下调为“易危”,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研究者甚至建议应再次将大熊猫保护状况提高到“濒危”级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过去40年的卫星数据,发现目前中国大熊猫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及种群隔离的风险,大熊猫栖息地状况不容乐观。

过去只在意数量

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不断分割为越来越小的区域。

该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25日在《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期刊在线发表。

此次研究认为,之前中国大熊猫调查区域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此次调查使用了结合海拔、坡度和森林覆盖率的模型,对1976年至2013年间大熊猫栖息地所在地域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涉及栖息地地域范围及质量状况。

在欧阳志云团队看来,大熊猫综合保护状况评估非常重要,但之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中并没有完整呈现,他们几乎只是在意大熊猫的数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威胁因素。

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隔离一直是重要的威胁。目前,现有大熊猫种群仅有存在于6座山脉中的30个孤立种群,其中18个种群所含大熊猫数量不超过10只,并面临灭绝的高风险。

1976年至2001年间,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下降4.9%,但在2001年至2013年间,尽管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一定损失,栖息地总面积仍增加0.4%。但是,目前栖息地的恢复并没有抵消之前的栖息地损失。

道路建设是主因

大熊猫的目前居住地区,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及其引发的山体滑坡破坏了大面积的大熊猫栖息地。

道路建设是驱动栖息地丧失和分解的主要因素,大熊猫难以在靠近道路的栖息地区活动。2013年的道路密度是1976年的2.7倍。受道路影响500米范围内的栖息地数量增加了6.6倍,被主要道路和河流隔离的栖息地数量在此期间增加了3倍。

欧阳志云对财新记者称,通过修隧道能够减少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及种群隔离,并有益于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的相互连接。

近年来,相关大熊猫旅游项目逐渐兴起,游客甚至能够参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四川、陕西、甘肃省新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旅游列为主要目标之一,这有可能加剧旅游交通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潜在不利影响。

生态红线

根据对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研究者发现2001年至2013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时期大部分生态保护政策和人口流动趋势有利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

他们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新的全国性的城市化计划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问题,但依然会有重重困难。

新的城市化计划预计通过城乡移民,将城市总人口比例从2014年的53.7%提高到2020年的60%。因此,在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的总人口和农业人口都有可能减少。

一些附加措施同样有助于大熊猫的长期生存。首先,应建立“生态红线”,强制划定重点保护栖息地区域以防止人类砍伐、道路建设等破坏活动。其次,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的人类居民应居住在生态不太敏感的区域。再次,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最后,新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应该协调和平衡保护物种与旅游业二者的关系。

欧阳志云表示,旅游业、生态保护及道路建设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的同时,它的栖息地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在保证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同时还要防止其栖息地破碎化及种群隔离,这样才能保证大熊猫种群继续繁衍生长。■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