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21.3°C-25.3°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2017-09-01 来源: 腾讯财经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养老保险及个税政策又有新动作。

今天的一个备受关注的消息是,一财报道,目前税延型养老险方案已经基本成型,但仍需报国务院审议,预计最快将在10月正式落地。

“税延型养老保险”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职工薪阶层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个税中抵扣,少交一部分个税;不过等到领养老金的时候,还要再把个税补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帮主(id:banglicai),递延实际上就起到了优惠的作用,从交税到领取养老金,时间跨度相当长,不需要交税,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免费的无息贷款。

那就具体来看看,税延养老保险到底划不划算呢?个税能少交多少?对到手工资有什么影响?未来补缴是多是少?

 

在职工薪阶层可少交多少个税?

 

所谓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顾名思义,就是在缴纳个税前免除商业型养老保险保费,延迟到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纳相关税收的一项商业保险。

 

注意,这里指的并非基本养老保险,需要向保险公司单独购买。这项政策刚提出的时候,一度还引来了有关上市保险公司的涨停。

 

具体能抵扣多少个税?

对于一名30岁的工薪阶层来说,假设其工资计税金额(扣除三险一金等税前列支项目后)为10000元,每月购买500元税延型养老险,按照的20%税率来计算,税延政策将使他延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每月100元,一年即为1200元。30年后,其达到退休年龄,从个人账户支取商业养老金,根据30年后起征点及税率进行缴税。

领养老金时再缴税  未来收入低可免税

 

这对个人有利还是有弊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帮主(id:banglicai),递延实际上就起到了优惠的作用。

“从交税到领取养老金,时间跨度相当长,你不需要交税,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免费的无息贷款。”他分析。

此外他指出:“因为通货膨胀,今年交1万元的税跟20年以后交1万元的税,实际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减轻了纳税人投资在养老保险上的税收负担。”

 

对工薪阶层来说,根据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以8000元的缴费基数计,个人在养老、医疗的支出就达到了803元,1200元相当于一个月个人在这两项保费上的支出。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1

图源于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

 

施正文认为,具体能省多少钱,取决于未来政策出台的细节。

“比如说未来对额度的规定,可能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他介绍,“比如此前上海的试点方案是1000元,其中700元用于个人养老保险免税,300元用于企业年金免税。”

专家建议:不要沦为高收入人群避税工具

事实上,类似的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曾出台过“健康保险个税扣除政策”。

即今年7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指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

 

在保险专家王稳看来,税收延递未来市场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观察。“当时那个税优型健康健产品刚推出的时候,我们认为市场会带来很大的利好,老百姓都会愿意去买,实际上效果可能也不是很好。”他指出。

施正文认为,整体上,税收延递型养老险有助于商业保险的发展,在未来政策的制定中,应当考虑到公平性。“如果设计不好,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收入人群避税的途径。”他指出。

 

“对高收入人群来说,由于我国采用累进制的个税税率,省下的要比低收入人群得到的优惠要多。”他指出。此外,由于“交税你才有优惠”,对低收入人群来说,如果低于起征点,就无法享受这个优惠政策。

 

他指出,应该“让税收优惠能够真正惠及到那些需要养老保障的人群。”

 

可缓解养老财政压力

 

专家指出,对于时常陷于风口漩涡的养老保险来说,税延型养老保险还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在国际通行的“三支柱”养老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扮演着“保基本”的角色,而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则起着重要的补充和“多缴多得”的作用。

 

施正文指出,这个保险主旨之一,就是通过税收的激励来发展商业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潜力巨大。像美国,三大支柱都很发达,但我国主要是靠政府支持的基本养老保险。”他介绍,而实际上,企业年金也有类似的递延优惠。

 

王稳告诉帮主(id:banglicai),税收延递型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各个国家在解决老龄化养老问题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一个工具,也是非常通行的一个政策工具。

  

根据此前《理财周报》报道,当期延迟纳税1元,就可以建立20元的养老保险基金,“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可为上海带来年均逾100亿元的保费增量,而一旦在全国试点,每年有望带来保费收入2160亿元。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专家朱明方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曾指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及发展,将对弥补养老资金缺口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而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就显示,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黑龙江收入比支出少183亿,辽宁、吉林收支也分别相差105亿、41亿。

 

而另一个“空账”的现象更引发忧虑。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即“空账”)达到4.7万亿元,而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只有3.5万亿。

 

而随着税延型政策的出台,王稳认为,这个政策个人、国家都有好处。

他认为,对于个人,从资产的跨期配置来讲,可以激励老百姓来把资产更平滑的分布到以后多年的这个消费上,激励老百姓考虑以后十年甚至退休后的这个养老问题。对国家来说,可以个人,国家,企业各承担一块。”

月薪3万依旧很穷 我们被个税“截流”了多少?

自2011年,我国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自2000元调至3500元后,个税起征点已连续5年“岿然不动”。个税起征点要不要调整,是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2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华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沙振权提出,在目前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下,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才比较合理。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工资个税,现在是这样交的

目前我国个税税率,是继续沿用2011年9月1日起调整后,由原来的9级改为7级的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起征点3500元)。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具体级数和税率,请看下面这张表↓↓↓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3

▲PS:含税级距,是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税款从工资里扣);不含税级距,是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税款没从工资里扣)。

比如每个月的工资是5300元,“五险一金”交了518元,再减去3500元的起征点,剩下1282元,属于1级,应交税38.46元,再减去速算扣除数(0元),这个月到手的工资就是4733.54元……

这样交税,有点存不下钱

个税起征点不变,而衣食住行的物价指数却在上涨。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CPI(消费价格总水平)平均同比涨幅为1.4%。

两者的“叠加效应”,让不少工薪族、高薪族都感觉,交税后能存的钱越来越少。

据《信息时报》报道:

工薪族:每年纳税近千元压力大

在广州某保险公司工作三年的徐小姐向记者“晒”出的工资条显示,她月收入6000元,年缴个税780元左右。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与朋友一起租了一套三居室,每月租金1000元,水电费、物管费200元。每月实际到手工资5135元,刨去吃穿用度的必要开销,此前每月能结余数百元。

今年,徐小姐感到“压力山大”,觉得自己日常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她说:“我租的房子开始涨价,月租金涨到1400元。毕业三年过去了,感觉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菜价涨了,吃饭成本高了,连买衣服都比以前贵很多,每个月衣食住行的花销比过去高了15%左右,基本上每个月存不了什么钱。现在看,我每年交的个税也够我大半个月房租了。我们这些工薪一族压力太大了。”

高薪族:家庭开支大,月薪3万也“月光”

相比工薪阶层的徐小姐,工作12年的洪女士可算高收入上班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她经过多年打拼,税前月薪达到3万元,令不少人羡慕。

但提起收入,洪女士也是有些无奈,“我们家有车贷、房贷都在还,每月车贷5400元,养车1500到2000元,房贷2000元。还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仅每个月学费这些开支就也有2000多元,加上一大家人吃饭、日常衣食住行开支等等,每个月平均开支有2万元。本以为3万元的税前工资能应付得过来,但扣税都能扣5000多元,基本是没有什么结余的。”

洪女士认为,“我虽然是别人口中的‘高收入’,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硬性的基本开支摆在那,我觉得征税时应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减免这些必要的开支,减轻一下我们纳税人的负担。”

两名上班族的生活账单,是这样的↓↓↓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4

现行个税沦为“工薪税”

《人民日报》曾经发文称,现行个税已经沦为“工薪税”了。这一说法直接指向了个税征收方式的弊病之处。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分别征收、各个清缴”。而这,就很容易造成各方面的不公平。

不公平之一

目前,月薪低于3500的人员是不需要缴税的,而富裕群体有多种方式可以避税,例如将收入划归为资产等等。所以处于中间层的工薪阶级成了缴纳个税的主要力量,中低收入者税收贡献率达65%左右。

举个例子:甲、乙两人收入相同,甲每月收入共4000元,其中只有3500元是工资薪金,余下300元是劳务报酬、200元是稿酬收入,按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甲就不需要缴税了。

而乙每月收入同样是4000元,全部为工资薪金,则需要纳税15元。同样在劳动,相等的收入,一方要纳税一方却不用,明显可看出这个制度是不公平的,高收入者会更有利。

不公平之二

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对个税的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而不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的轻重、家庭支出的多少,也是不妥当的。

举个例子:张三家两口子,两人工作,每人月薪3000元;李四家也是两口子,但只有一人工作,收入4500元。这样的话,现行制度下张三两口子不需要缴纳个税,李四却需要缴纳。即使现实情况是,张三家庭收入达到6000元,而李四家庭只有4500元。这明显也是不公平的。

全国政协委员: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比较合理

基于这样的情况,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沙振权带来了《减税收 削预算 确保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的提案。

他提出,2011年至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的上涨幅度都在10%以上,而居民消费价格累积涨幅也已超过10%。现有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状况,需要做进一步的上调,以减少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

算上通胀等各方面因素,他认为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是比较合理的。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发现,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某经济论坛上,也提出:应当对个人所得税实施分类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劳务类的起征点,减轻劳动者负担,实施“放水养鱼”的政策。

大学教授:11种收入建议改按大类征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则认为,个税起征点的‘标准线’确实不好定,“调整幅度过低,则没有太大意义,而个税起征点调整过高,或将影响到税收改革的效果。”

他认为,分类征收对一些纳税人不利(比如稿费),可将依照目前11种收入的分类征收改为所有收入按大类征收。

同时,目前的7档税收税率累进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中产阶层赋税较重。将税收累进的宽度拓宽,改为5档,也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脑洞一下,如果个税起征点能上调到5000元,那么每经小编上文提到的5300元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后,直接就不用缴税了……一下子就多了接近600块,一年下来,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啊!

再假设你月薪一万,个人缴纳公积金8%,按现行3500元起征点缴纳个税,那么税后收入为: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5

如果起征点调整为5000元,那么税后收入为:

10月商业养老险有望抵扣个税,领养老金时再交个税划算吗? - 6

就算个税5000元起征,背后还有这些小心机?

如果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首先受益的人群肯定就是工资收入在3500—5000元的工薪族。

提出5000元起征这一观点的沙教授同时指出,个人家庭情况的不同也应当参考香港,对已婚未婚和赡养老人,供养子女兄弟等情况进行区分,也是对一刀切的征税标准公平公正性的改进。

可见,5000元起征只是个掩护,按家庭征税才是目的啊!

说实话,按照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个税起征点并不是难事,但如果把家庭的生活、教育成本等算一下,就基本剩不下什么钱了。正常生活开支都未必够,更何谈贡献社会呢?

所以,无视生活成本,在起征点上搞一刀切的个税,就过于简单粗暴了。

当然,在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前提下,实行税前扣除,就需要适时引入“家庭支出申报制度”,夫妻双方可以联合申报赡养老人、子女教育、住房按揭贷款利息等相关支出,并对此进行抵扣。住房贷款等有票据证明还好说,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支出要如何证明呢?工薪家庭会不会提高这方面的支出进行避税,也是需要更深入研究的问题。

同时,按家庭征税还有一个致命短板:中国的户籍制度。大量“人户分离”、“异地收入”带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就显得特别严重了,包括一些有事实婚姻却没领证的家庭,一些因为系统错误不断重婚的个人……个税改革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还有待考证。

 

注意: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点开“腾讯财经”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就可以将我们置顶了。此外,您还可以将腾讯财经添加到桌面,这样,您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们。

来源:新京报、21财闻汇、每日经济新闻

觉得不错,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并点赞鼓励↓↓↓别忘记置顶公号哦!

腾讯财经多档精品栏目:

棱镜 | Miss Money | ME战士 | 财看见

  藏宝图 | 枕头财经 | 原子智库 | MF侈度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