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21.3°C-25.3°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2017-08-20 来源: 十点读书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2

文:郭雅君

策划:十点读书


“救命啊!”


这大概是小说《芳华》中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这声尖叫之后,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善良淳朴的男兵刘峰本是模范英雄标兵、活雷锋,好得缺乏人性。因为对女兵林丁丁暗生情愫,他在某一刻失去了对身体里荷尔蒙的控制,情迷意乱之中,触摸了林丁丁裸露的脊梁。随之林丁丁的一声“救命”彻底地把刘峰拉下了神坛。他的行为被解读为“强奸未遂”,曾经受他帮助给他褒奖和赞美的人一瞬间联合起来,恶毒地批判他。


刘峰这个人物其实是有原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是作家严歌苓的战友,在部队文工团里度过了自己的一段青春芳华。


四十多年后,严歌苓以女兵萧穗子为第一人称视角,写下了这部具有浓厚的个人传记色彩的小说。“这是我亲历的生活,关于文工团的独特细节,是这部作品最好的资料库。”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3


小说原名叫《你触摸了我》,对应的英文名是You Touched Me,有触摸及触动的双重意义。


严歌苓更喜欢这个书名。“小说经历了中国从性禁锢到性解放的阶段,而刘峰恰好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触摸了一个女孩子,所以才引起了整个故事的发生,引起了所有人的命运的改变,这个触摸就像闸门一样,很多东西都颠覆了。从词义上到隐喻上都是很关键的。”


但后来,冯小刚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他觉得“《你触摸了我》这个名字从宏观角度及抽象意义上来讲,不够大气。”于是将其改成了《芳华》。


严格来说,《芳华》算是年轻时同样在部队文工团里待过的导演冯小刚给严歌苓的命题作文。


三四年前,冯小刚找到严歌苓,希望能把文工团的青春记忆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他说:“我们都是部队文工团出来的,能不能也做个很有激情的电影。我现在好像很多片子都懒得弄了,有激情的就是这个。”


“那么他有说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我问。


“有啊,他原先大致想要的是五个女兵和一个男兵的故事,在一次雪崩中,五个女兵都牺牲了,他想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写。”


还未等我问出为何后来呈现的故事与之不同,严歌苓提高了音量,紧接着说道:“但是我说我写不出来啊,就算写出来他也会很失望。我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写那些让我感动的、让我有兴趣去研究和探索的人物,要不然我写不出来的,一个字儿都写不出来。”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4


回到家后,严歌苓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构思这部小说。“我想到了两个人物,也就是小说里的刘峰和何小曼,都是有真人依据的,但是怎么组合这个故事,怎样才能最最深层、又很鲜活地表现我们当时的状态,我想了好久。”


想好了,开始动笔到作品完成,只花了两个多月。


去年四月份,她把初稿交给了冯小刚,礼貌地道歉:“小刚,对不起,可能不是你要的那个故事,不过没办法,我只能写成这个样子。”


不料,冯小刚看完稿子后非常喜欢,立刻拍板,直接开始准备电影的拍摄。


今年六月,冯小刚携《芳华》剧组亮相上海电影节,严歌苓也去了。电影与文学一直是她热爱的两重生活,它们很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小说创作是孤独的,尤其对于她这样旅居海外的作家,但电影常常能招致一大群人,热闹沸扬。聊及此事,她作出哆嗦的样子,轻摇着头:“在电影节,看到那么多人在关注这部电影,我觉得作为一个小说作家,这种场面真是吓死我了。”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5

萧穗子与严歌苓


为了宣传作品《芳华》,严歌苓特意飞回中国,辗转于各个城市。


我是在严歌苓北京的家中见到她的,这一天,她被安排接受四家媒体的采访。我在预定的采访时间到达,上一家媒体还未采访完。提问的间隙,严歌苓时而会转身看看我与同事,而后继续耐心地回答媒体的问题。直到对方超时半小时,严歌苓笑着向他们“求饶”:“好了,小朋友们,我已经说了很多啦,放过我吧,他们还等着呢。”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6

拍摄/十点读书 华子 


她不轻易动怒,也很少让人难堪。早些年我在访谈中看到她说“常常因为拉不下面子而签下写作合同,小说如此,剧本更如此”,心想,这样不擅长拒绝的人在生活中大概是温厚的吧。


她的温柔和涵养让我想到了她在微博上曾发布的语录:“女性的美,在于她的温柔,而温柔出于善良,一个善良的灵魂使这个女性体现的温柔是真实的,不是做态扭摆出来的。”


从严歌苓切换到故事里的萧穗子。你会发现她们都是善解人意、懂得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的人。


故事中,林丁丁、郝淑雯和萧穗子同住一个宿舍。“触摸事件”发生后,林丁丁哭着跑回宿舍,郝淑雯得知此事后,毅然决然地为刘峰说话:


“怎么脏了?……”


“干事和参谋爱得,人家刘峰就爱不得?”


“你不爱他,是你的权利,他爱你,是他的权利。但你没有权利出卖他。这事儿在咱们屋里就到此为止,听见没有?我出卖过别人,后来看到被卖的人有多惨。”


只是后来,“触摸事件”还是被公之于众。所有人对刘峰喷射大同小异的批判台词,郝淑雯也参加了。她没能免俗,她也需要融入集体,需要在群体中与他人互相借胆,迫害同一个人,以此显示个人的强大。


而萧穗子下意识地不去参与迫害,因为她曾因为“情书事件”被迫害过,她不忍再加重一份痛苦。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7


后来我问严歌苓:“如果你是林丁丁,面对刘峰的触摸和追求,你会喊出那声救命吗?”


严歌苓很快回答:“我想我是不会喊出救命的。”停顿了一会儿,她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会很诧异的,会惊得像触电一样跳起来,因为你没有想到这个人身上会有这样一个动作,突兀地发生肉体接触,会让人有一种断片儿的感觉,可能所有女兵都想象不到。”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8

复式与线性


萧穗子有严歌苓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严歌苓。


很明显的一点,萧穗子离开部队文工团后,在国内写作,而严歌苓在三十多岁时,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攻读研究生,与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定居国外。


“萧穗子这个人是不是严歌苓,是不是写过《扶桑》?读者也不能完全确定。我有意把海外留学的经历去掉,就是告诉大家萧穗子和严歌苓不是一个人。书里有许多细节是我虚构的,比如萧穗子抱着西瓜开车,一来我不会开车,二来我在国内没买过西瓜。


我希望借助这种模糊性的优越地位,能够时而进时而出。时而是故事中人,跟其他人物一块儿进行这个故事;时而是作者,带动读者一起思考。”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9


在写作手法上,除了正叙、倒叙、插叙交互穿插,她还增加了第一人称的画外音。


而这,也是严歌苓这次小说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萧穗子与严歌苓间转换语调。


“我写到现在了,应该讲各种形式的文学都很成熟了,所以这种直面人物、直面读者的做法也不是第一次在小说里试用。但我还是会去思考怎么处理萧穗子和严歌苓的关系,怎么把握好语调。”


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引来一些负评。在豆瓣上,有读者反映:“结构没有想象中的紧凑”、“写得很散,读起来很难集中精神”等。


严歌苓不是没有考虑到这点。“我不知道这么做会给读者什么样的感觉,可能会觉得‘呦,怎么有点出戏呀’。后来我想,出戏也没关系,因为我不是要你跟着故事走,为这个故事感动,被抓进去出不来。不,我这个作品就是要时时把你抓出来,让你停一停,跟着我思考,看看这个故事的发生。我要写的不是一个把你一直往前推的故事。”


复式叙事的写法是受欧美作家的影响。“我很喜欢索尔·贝洛、弗兰纳瑞·欧康纳、福克纳、塞林格、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些作家,他们的作品对我刚开始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是线性叙事,他们是复式的,有很多层次,不断有历史、空间插进来。在80年代中期和末期,我对这个事情已经有研究探索和学习,他们的思维和表述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0

拍摄/十点读书 华子 


聊天时,我环顾了一下严歌苓刚装修好的家,物品不是很多,因此客厅沙发旁的小桌子上的猫王音响及堆放的唱片尤其引人注目。


“这些都是你平常会听的CD吗?”


“不,这些都是人家送的。”


和文学一样,她所欣赏的音乐也是丰满复杂的。


“我们的音乐相对平面,注重禅静。我大概没有那么宁静致远的意境,对我的审美来讲,这样的音乐还是比较原始、单调一些。我最爱的是西方古典音乐,所以我平时听的音乐都是这类。”


在国外,她每晚都会听CD。“我弄了个很好的音响,现在最先进的音响,整个房间的喇叭都是环绕的,看电影、听音乐就像在电影院、音乐厅里一样。


不过我不会操作那些设备,我每次要听音乐了,我老公就赶紧去弄。他教了我很多次,我当时学会了,第二天就忘了,没办法,这就是我不灵光的地方。”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1

虚构与真实


新闻报道说,《芳华》是严歌苓最诚实的一部作品。


我问她,那真实与虚构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她答,90%虚构,10%真实。


“虽然故事里的人物有一定的原型,但不是完全的,很多东西还是要靠虚构。因为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你和一个人不是最近距离接触的话,很多印象都是断断续续的,这里出现一点,那里出现一点,这时候你就需要靠逻辑和想象力把这些点连起来。”


逻辑需要查看大量的背景资料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洞察等,这些是可以努力完成的。而想象力,更多靠的是天赋。


她的基因里自带过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记忆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用她父亲(作家萧马)的话来说,“严歌苓是为文学而生的。”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2

严歌苓与父亲


小的时候,严歌苓常常给身边的小朋友讲故事。故事源于她读的书,那时候,父亲的图书室里装着全世界的经典文学,严歌苓最爱读的是《唐璜》和《战争与和平》。“当然《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我只看和平不看战争,看他们谈恋爱的地方。”后来跟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那些没看的地方,她就靠自己的想象力编造,让故事连起来。


这段童年算是她创作的最初期。


成为作家后,她的创作总是真真假假杂糅着。“小说家一定要有这个本领啦,真真假假最后出来的都是纯艺术。”


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她首先做的是采访,而后进入到这种生活里体验一番,再之后呢,留出一段距离,让故事自己消化发酵。多年后回想起来,如果仍觉得这个故事是有创作价值的,她会立刻拿笔写下。


但与很多作家截然不同的是,她不写日记,也不记笔记。她根本不需要小说存在绝对的真实,或者说,她骨子里就不相信小说有非虚构这个类别。


“我的脑子就是最好的储存故事的地方。我过去碰到有趣的事情会记个笔记,现在发现根本就用不着,因为记忆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机制,它会筛选有意思的事情,那些无聊的东西也就自然被淘汰掉了。久而久之,最值得写的故事会在记忆里有一个成活成长的过程。


“而且记忆的不可靠性也是创作很有必要的一个东西,它就会让故事变形、不断地提纯,到最后你要写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事件本身。这个过程对小说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不怎么写刚刚发生的东西,我只写有一定的距离的故事,我觉得这是从真实记忆到艺术记忆之间很有必要的一个距离。”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3

主流与边缘


在小说《芳华》中,严歌苓花了不少笔墨书写“何小曼”这个人物。


何小曼是个怎样的人呢?


如果说“触摸事件”前的刘峰是人群里优秀的极端,那么何小曼就是另一个极端——集体里的软柿子,人人捏,人人排挤和欺负,捏烂了也没人可惜。


时隔几十年后,这个集体里的边缘人仍给严歌苓很大的触动。“很多年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她是一个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为什么大家欺负她,她一点反抗都没有。”


其实严歌苓不止一次在小说里写何小曼这个人物,前几次写完,总觉得意犹未尽,或者说好像哪儿写拧了似的,总是被文章牵着跑,而不是自己牵着文章跑。而这一次,她写出了自己想写的何小曼,完全在自己的把控中。


以致于很多读者说,小说里最喜欢的人物是何小曼,甚至有人说:“比起刘峰,何小曼更像小说的主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严歌苓和何小曼一样是边缘人。


不同的是,严歌苓主动选择了边缘的状态。到哪里都以“边缘人”的身份观察着一切。在国内写了几部小说,小有名气后,她坚决地飞往美国,打工学习,过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后,她便跟着丈夫满世界旅居。到一个国家快住成主流了,就赶紧搬往另一个国家。


她刻意与主流保持距离,为的是保持一份清醒。“当局者迷,没有距离,就没有艺术创作。”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4


她不混文学圈子,常年在国外孤独地写作。晨起喝一杯咖啡,便开始写稿。写到下午一两点钟,吃点东西,游泳运动,然后花大把的时间读书。


她读的比较多的是英文书,国内作家的作品看得少,年轻作家的更少。只看过韩寒的两本书,觉得他写得还不错。


她也不看公众号,微信用得少,“写作的时候会关闭,想看的时候再打开,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边缘的状态,她乐在其中。不想被主流化,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拒绝庸俗。


她是那么没有野心的女人,所以始终保持不党不群的状态,不和周遭人争得头破血流。


她也是野心勃勃的女人,决心做一件事,就要追求到极致。应不应该、有没有价值,她心里有自己的一把尺子,有衡量事物的独特标准。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5


年轻时,她热爱舞蹈,但毅然决然地弃舞从文。我问她为什么,她答,觉得自己并不是舞蹈条件很好的人,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舞蹈家。要做艺术的话,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最好就不要做了,反正不要在中间阶层混日子。


“那选择写作是因为你当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上有天赋吗?”我继续追问。


“因为写作我可以追求到老嘛。只要不死,就有机会可以写得再好一点。但是舞蹈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过了三十几岁就没有什么再改善的机会了。”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6
《芳华》

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这也是导演冯小刚与编剧严歌苓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 17

-作者-

郭雅君。本文为十点读书原创,授权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

↓点击查看【十点读书招聘】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