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19.6°C-22.0°C
澳元 : 人民币=4.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干掉快的,吃掉优步的滴滴,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敌人

2017-04-12 来源: 华观点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和优步的发展史不同的是,滴滴的第一桶金(第一批客户)是从出租车身上获取,以后不管是进入专车市场或者推出的流量担当快车事业组却从来没有改变滴滴的本质,从头至尾,滴滴只是一个信息平台,出行市场里的中介者。

滴滴的发展史让媒体说起来似乎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战。“背叛”出租司机,火拼快的。干掉优步(中国),然后迅速成为了中国出行市场的“垄断者”,估值380亿美金的“独角兽”,并被很多人视为互联网BAT之外的第二序列,除了一片惊叹和颂扬以外,网约车新政的发布以后也确实多了一些质疑。质疑者大多数认为,滴滴的真正对手是“一纸公文”。

笔者从滴滴和快的出租车时代的红包大战一直开始关注滴滴。却并不认可这个结论。通过对滴滴近五年的观察,以及亲身体验滴滴的乘客和司机两种角色,我认为滴滴的对手从来都不是什么优步,快的,易道,神州之类的同行,也不是什么“一纸公文”,滴滴真正的敌人,是市场。

滴滴的真正战场的主要博弈者,是乘客,司机和平台。一家一直疯狂补贴司机,补贴乘客的公司,扰乱的不是对手,而是市场。

滴滴建立之初,市场一片美誉,司机积极主动的给平台推荐用户,用户自发的给朋友安利平台。滴滴收获无数赞扬,用户,订单和投资。

而至今日,每一条关于滴滴的新闻下面评论都是无数怒骂平台不公平和收益日益减少的司机,以及认为滴滴“垄断”以后肆意妄为涨价的的用户。

按程维自己的说法,2012年的北京一场大雪,滴滴开始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那时候的滴滴是让用户和司机都欣喜的,颂扬的,而到了2016年尾的北京一场小雪而已,滴滴却受到了大多数媒体和用户的质疑。

“以前的滴滴挺便宜的,刚出来的时候几乎不花钱,那时候我地铁公交都不坐,天天坐滴滴,现在的滴滴把优步(中国)也收购了,没有竞争对手了,经常打车1.2倍,1.5倍,原来不花钱或者花几块钱就能到家,现在得花十几了,现在我坐的很少了”这种话,是笔者在体验司机的过程中听到乘客说的最多的。

滴滴春节期间高倍数打车费成了所有主流媒体的抨击对象,而主流媒体并没有报道的,乘客也不知道的是其实滴滴全天几乎都提供了单单1.5倍和每天一百元左右的抢单奖的高额补贴来提高司机出车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补贴下,笔者所在的群里大部分的司机晚上仍然选择了关闭滴滴,去火车站,地铁,热门商圈附近挂红灯(出黑车),即使在今日的北京,滴滴平台在早高峰和晚高峰也仍在持续不断的在提供1.4-1.2倍每单的司机补贴。在宣布了不再给外地车派单的同时,滴滴悄然的又增加了一个12:30至14:00的午间补贴。补贴的结果却是,滴滴在部分区域和时间段仍然叫不到车。按照滴滴自己公布的数据,在3月,滴滴打车的最高的成功率时也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乘客无法打到车。而部分时段里,滴滴有一半的用户都无法叫到车。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其实恰恰在于市场,滴滴努力想维持平台的交易量,努力维持自己380亿美金的估值,流量自然不能大幅度萎缩,但乘客关注出行成本,司机关注收益,两边的供给就都不可能中断。滴滴从一开始的巨额补贴并不是从出租车市场里抢夺客户,而是从地铁和公交那里抢来了客户。我一直说滴滴只是一个信息平台而非共享经济的重要原因是,滴滴的司机主要来源也不是来源于上班族。而是职业的一开始就在出行市场里跟出租车竞争不断的黑车司机。以此为生的滴滴司机当然有一个明确的收入的期许和底线,最初对司机的巨额补贴让这部分司机拿到了非常不错的收益,这些司机又迅速的以各自的地域归属传播带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N批司机。北京的滴滴司机中,笔者接触到的数百位滴滴司机里,主要来源于北京的郊县,河北,河南,东北的三线城市或县城及乡村。吸引他们到北京从事这份职业的当然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美好愿景,而只是一份不错的收入。最早一批的六个月赚到一辆宝马钱的故事让滴滴的司机数量爆发式增长。而随后正常补贴的幅度越来越小,司机收入的减少,自然导致司机的数量越来越少。

笔者卧底了半年的几个群里,每天的收入是这些司机讨论最多的话题,为了更多的收入,每天出车14个小时以上的司机是主流,早六点出车,跑早高峰,因为有早高峰奖励,跑完以后在车里睡一小会。接着跑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左右。每天流水四五百元上下。有部分司机双班倒,甚至有司机夜里就睡在车里,白天夜里都跑。努力用工作时长换取更高的收入水平。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乘坐滴滴时突然听见啪啪的声音,抬头一看,司机正在打自己的脸。朋友吓了一跳。司机不好意思的解释说“有些困了。清醒一下”,在笔者所待的群里,就有一个司机因为每天驾驶超过十五个小时,太困,以至于把车掉到了沟里,所幸的是当时车上没有乘客,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滴滴在春节和两会期间都上线了司机超过十个小时就接听不到订单的限制,在春节和两会结束后,此功能也悄然下线了。而之前滴滴的代理注册(私人中介,不合规车辆和不合规司机通过他们可以获得滴滴同名司机端)价格一直是二三百元左右,在三月和四月滴滴宣布联合车辆管理所删除或封禁了大批车证不符的司机账号后,此价格反倒降至了一百五左右。找这些代理注册滴滴车辆。包括人脸识别都由这些代理直接帮助你完成。而所谓的人脸识别,也仅是在第一次出车时验证一次。以后基本上并不出现。在四月份宣布外地车不在派单以后,笔者所在的多个群都接到了代理的广告,声称可以代不合格司机注册京牌账号。笔者咨询了群里几个办理成功的司机。再缴纳一百五的注册费后,提供一个新的手机号和找一个驾驶证提供给他们即可办理,一天都不用就可以注册成功。

在笔者被拉入的一个北京人网约车考试群中,基本都是四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住在北京郊县。考试者并不多,而且拿证者多数也是在观望。

“滴滴在正式履行实行新规以后,外地**就彻底不能开了。到时候滴滴剩下的车不会有现在的十分之一,滴滴不可能还以这样的价格派单,这样的价格肯定没人会拉”,这是这个群里司机的共同心态。涨价,而且是大幅度的涨价才是他们的未来愿景和考证动力。毫无疑问的是。如果维持现有的收入水平。这些考证的人会毫不犹豫也放弃滴滴平台。笔者曾经问,他们想过没有如果价格真的大幅度了上涨。乘坐人数肯定也断崖式下降。也许收入还不如现在。

“爱坐坐,不做**,反正就这点车,他不坐肯定不缺人坐,你看看人家花车(出租车),不但挑人,而且挑单。网约车新政实行以后,就不是让人人都可以坐车的。”司机们的回答也几乎都是众口一词。

司机对滴滴平台不仅没有好感。甚至是憎恶。几乎都是靠这个赚钱的滴滴司机们当看到新闻骂滴滴平台时第一反应却是积极转发。特别是当他们听说有新的平台诞生了时,几乎都是弹冠相庆。两年前的新闻里滴滴的“老板柳青”(很多司机都这么以为)得了癌症的消息。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滴滴司机反复引用来说明是滴滴平台作恶所引起的恶果。出现这样的集体情绪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滴滴平台扣佣百分之二十的不满。一方面源于滴滴的很多对司机不利明显有失公允的管理规定。

你一天跑五百块钱的流水,滴滴就拿走了一百。而拿走的这一百元滴滴除了给你提供了一个乘客信息以外并没有承担其他以外的东西(保险滴滴会每单再扣0.5元,和扣佣并行),平台既没有跟司机签署任何合同,也不提供对司机未来的任何保障。在北京数十万滴滴司机里,几乎所有人滴滴没有为他们缴纳过一分钱的社保。唯一提供的保障反倒是为不符合网约车管理规定的车辆被查扣时提供罚金报销。一个仅撮合乘客和司机出行信息的中介平台的抽佣到五分之一的地步。大多数人可以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定价。但司机明显不认可。“税都没有这么高”,他们说。“这就是垄断。因为乘客都在上面打车,你要找乘客必须用他们的平台。没有选择。”

对于这种抽佣力度,司机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小单走滴滴,大单跟乘客商量,让取消了走现金。哪怕给他便宜一点”。“老司机”基本上都在群里这样教育新司机。

而他们无法规避的就是平台不合理的管理规定。你的账号莫名其妙的被封禁了。接着就是通知那你作弊被扣款。而你打电话给客服,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你只能接受平台对你的处罚。而且所谓作弊的订单详细信息滴滴也完全不提供。甚至连哪一单被判定作弊客服都不会告知。在嘀嘀没有补贴的一段时间里,群里也经常有司机出现封号。提示作弊。例如一单20元的订单,乘客付出了二十,而司机只能到手16元,如果司机通过这样的方式作弊,笔者也确实无法分析出来司机作弊的动机。扣了百分之二十的佣金之后的订单作弊,从司机的角度来说,看不出来有什么利益驱使。如果司机使用这样的作弊,我觉得滴滴平台应该感到感动。

而最让司机接受不了的,其实是明显有失公平的管理规定,滴滴的司机和乘客是可以相互评分的。司机评分和成交率都跟星级及服务分挂钩,差评越多,滴滴司机的收入会受到影响,滴滴默认优先派单给服务分高的司机。而司机给乘客的评分被称为“安慰分”,乘客端甚至不显示乘客本人的星级。更难提到乘客要受到什么处罚。例如北京是个禁烟城市。有乘客上车抽烟,你可以选择阻拦。当然,乘客的差评如果随之而来,你将自负这个差评的后果。没有任何申诉渠道,成交率,是指平台自动派单给你以后,你去接到乘客并送达的比率。但实际中,乘客发单以后,你即使立即驱车前往。会经常因为不清楚的原因乘客取消了订单,然而即使是乘客取消。司机在空驶了的同时,还将被扣成交率,滴滴对于成交率倒是提供了申诉渠道。但根据笔者跟司机的交流和实际体验,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申诉无法通过。这里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滴滴乘客有些订单取消是要收五元取消费,然后这五元的取消费却并没有补偿给司机。这也是司机经常诟病的。

低素质的乘客,是滴滴司机没有职业归属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老旧的院子可能很难开入,乘客却要求你到院里里面去接她,你行驶了很远到达了乘客的定位,致电给乘客,乘客却告知你已经走了。乘客在车上吃东西,抽烟,还有部分乘客指示司机违规行驶,逃费和巨大的关车门声对司机来讲也是家常便饭,在笔者所在的群里除了谈论收入,每天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晒司机遇到的各种奇葩乘客。司机群体讨论并辱骂这样的乘客。 其实,素质的缺失并不是乘客独有的问题。但对于司机毕竟有了滴滴平台的相关管理办法所限制,但对于乘客,滴滴毫无约束。这让司机难以接受,认为平台是有意的欺压司机。

有失公允的对待司机和乘客的方式和百分之二十的扣佣更让司机觉得强烈的反差。进一步的让滴滴司机对平台毫无好感,对滴滴司机这个职业身份无法认同。对于多数滴滴司机来说,滴滴是一条必经的路,但不是方向,没人在滴滴寻找未来,都是只顾眼下。这导致滴滴每个阶段或者每天的司机数量极不稳定。有奖励和无奖励的出车情况迥然不同。

滴滴以比出租车还低的价格开启这场战争,创造了无数的伪需求。在4月10日起却悄然的调整了价格,价格进一步的接近了出租车的价格。而同以往一样的是,滴滴再一次的用双重表述在司机端分别表述,告知司机涨价,告知乘客的却是降价。试图用模糊的表述笼络两者的心。这次的调价也充满了精心的设计。最低消费调整为13元。而里程费从1.8每公里降为1.6.远途费由以前的12公里以后开始计算调整为20公里以后开始计算。由每公里0.5元变为0.8元。时长费0:00至6:00,21:00-00:00都是1元每分钟。6:00-10:00,17:00-21:00为0.8元每分钟。这样的价格调整显然是根据订单数据的供求关系去调整的。在司机出车积极性不高的时间段里涨价。而司机出车意愿较强的时期降价。把司机不愿意接的订单价格调整收入提高,司机乐于争抢的订单价格实际调低了。然而这样的调价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司机。而在4月10日当天,乘客定单数也大规模减少,笔者在群里看到有司机在线7个小时收入为13元,特别是新政落实以后仅有少数量的司机。卖方规模的减少,买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要么只能继续调价,解决卖方积极性的问题,要么任由市场萎缩,买方放弃需求,市场如果从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调价的幅度只能是更大。无论是哪种方案最后滴滴的订单数量都是一定会大规模萎缩的。而现在,乘客是否准备好接受更高的乘车成本。这显然是以前一直靠补贴抢占市场的滴滴并没注意的。滴滴是否能继续存活,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只是380亿美元的估值要靠什么去支撑。虚无缥缈的“无人驾驶”?交易规模缩小后的AD展示?油品和车辆相关服务?很遗憾的是,除了app广告业务外,其他市场滴滴并不占优,所图的领域也都有巨头的存在。

滴滴投资的背后的力量也一直发动各种软文试图把滴滴并不美好的未来解读为政策限制。我想他们都故意模糊了以前的所谓难打车只是高峰期和偏僻地方的难打车。出租车的价格在世界多数国家相比都是较为低廉的。

不管是东京还是纽约,任何一个大一点的城市对出租都是管控严格的。而且并非仅仅价格和数量管控。不少地方的出租车司机想要从事这份职业,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各种考核。控制私家车出行是每一个大的城市共同心愿。出租车从来都是高端和应急出行的选择。它的交易规模并不大,更非高频需求。

例如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按照滴滴自己的说法。拥有几十万辆滴滴运营车辆。这对于大城市本身来说是很可怕的一种压力。即使是官方一再限制的私家车,每天对道路的使用也仅是通勤或者具体事务。对道路的占用时长很短。而作为经营性车辆。他们每天至少要使用道路超过8个小时。即使几十万辆车只有十万辆每天这样占用道路资源。后果可以想象。在没有接到乘客订单的时候,仅不合法的临时停靠对交通造成的压力也不是城市可以承受的。滴滴平台没有任何限制的发展,靠无数个司机帮助自己盈利的同时,他所征用的不仅仅是司机的车辆资源。还有大规模的公有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城市里的每个居民都将为此消耗占用买单,从资本的逐利性来讲。让滴滴自觉放弃这些占用和消耗是不可能的。滴滴为了发展,几年的时间里公然各种违规。例如:纵容私家车不通过任何考核的非法营运,并垫付司机所受到的行政管理罚款。跟司机无任何劳动关系保障。漠视司机的权益和乘客的安全(实际上滴滴的五大安全保障截止至今日仅仅有效的也就是号码隐私保护)。作为一个商业组织,滴滴考虑事情的优先级一定是与公司利益相符的才是最优先的。政府不加以监督和管理,依靠企业自律。这个市场只会成为一个恶市。放在全球来讲。中国也是首先承认了网约车的国家。国外大多数城市,滴滴所抄袭的网约车鼻祖优步都还在跟当地政府抗争。

政府的监管新政完全符合城市管理的需要。不可能因为一家企业而变更当地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导向。这是作为一家企业应该提早就预料到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的。对于创新的网约车来说。国家已经给予了相当大的善待,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调整尺度。这符合市场。任何一个自由的市场也都需要考虑项目本身要尽量减少对城市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为这些消耗付费。公交先行应该是主流,也是市场的方向。

在这样的大的环境下,对价格敏感的乘客和对收入敏感的司机及对交易规模过度痴迷的滴滴平台。他们从来不是朋友。只是敌人。

从网约车发展至今,滴滴其实从未赢得过战争,与其说是滴滴打败了快的和优步,不如说是资本和市场逼迫着快的和优步的被合并。显而易见的,未来已经不属于滴滴。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