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14.1°C-16.8°C
澳元 : 人民币=4.7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2016-12-01 来源: 今日澳洲App 评论0条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是需要靠载体来传承的,而文玩艺术品就是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玩艺术精品,实际上就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和传承品。

在收藏或者把玩文物的同时,实际上是一种感受历史, 和历时近距离接触对文化的一种再品味和重新认识。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不应该不懂中国文化,而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国文化,收藏是一种最直接最能快速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行为。

那么初学者从何处入手,怎么样来入手。

一般来说,文玩的概念实在太大,门类太多,几乎任何一个种类,只要放心思下去,最终能够成为此一领域的专家或者是佼佼者。

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因自身的经济能力制宜,以自己的喜好制宜来订一套自己学习或者说是进入收藏圈的计划。

(一)因地制宜

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首先是收藏的东西和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收藏一些在居住地比较有特色的收藏品这是一个收藏家在地理上得天独厚的东西。比如在东阳,那么木雕著名,不妨收集木雕为主,在自己的地头熟悉周围的人脉和环境,在收集藏品的时候一定会比远道而来的人会占许多便宜。

另一层意思是收藏其实是一个很占地方的事情。现在房价居高不下,住房相对比较拥挤,有些收藏品是很占地方的,比如明清家具,有的鸦片榻、罗汉床,小一点的房间还放不下,没有地方,收一套就没有更多的空间了。如果把这些东西堆积存放,时间一长,对藏品的损坏非常大,这是对自己财产损失和对中国文化珍品损毁的大事。所以我经常劝一些没有能力存放藏品或者没有地方保存藏品的玩家尽快将藏品出手,让更懂得怎样善待这些藏品的藏家拥有他们。

(二)因经济能力制宜

刚刚入门的玩家千万不要梦想一步登天。有的玩家希望捡漏,希望一下子收到一件扛鼎开门重器来一下子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这种白日梦自古至今无数的玩家都做过,但基本上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许多资深的藏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有的藏家甚至经历的是悲催的收藏人生,一路跌跌撞撞买假货买赝品才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的。

刚开始的时候从买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物品入手,甚至可以买一些工艺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慢慢养自己的眼力,逐步向较昂贵高端的藏品进军。

很坦率地说,现在的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除了打眼还是打眼,基本上不可能有捡漏的情形发生,为什么?以前的收藏品是小众的东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据统计13亿人民中的收藏者不会多过几万人,而如今艺术品市场一天一个价,再加上中国人民币的天量发行,投资渠道不多,因此艺术收藏品就变成天价,而在这天价的背后,其实许多都是人为因素,并非艺术品本身真的值这个价钱。所以初入门者,在没有弄清这些幕后情形之前千万不要把全副身家全部压到一件物品上去。一旦失手,有时一辈子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
在此,我把业内一些经常拉高艺术收藏品的方法随意罗列几条,让初入门者知晓此中的水有多么深了。

艺术品收藏圈里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基金进入,拉抬价格。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一段时期,某名不见经传的“小师”(尚未到大师级,故以“小师”命名之)突然在各种报章杂志被大幅报导。其作品也被许多机构在拍卖中屡创新高。但过了这段时间,一下子这类“小师”就销声匿迹了。

什么原因,其实就是一些庄家在炒这类作品。他们首先是在别人不太注意的几个名头不大的书画家中选一些体量不大不小(体量太大资金调动太大,万一出状况天量货币被套牢抽不出身,再加上这些资金如果是同业有偿拆解的话可能损失惨重,而体量太小又炒不起来)的作者作为目标进行炒作。

我曾见一些基金庄家和一些“鉴定专家”联手,在某“小师”诞辰XX周年的时候伙同这些“小师”的后人一起兴风作浪,然后“鉴定专家”又和许多拍卖公司穿一条连裆短裤,一时间此起彼伏,炒作得好不热闹。而在拍卖行的那些所谓“佳绩”其实都是庄家及他们的随从作秀给别人看的结果。这类作品其实是不真正成交,最多只是给拍卖公司一些手续费用。一旦有人开始跟风吃进,会发现最后作品都砸在自己手里,再卖到市场上去,连以前一半的价格都买不到。这时知道上当,为时已晚。

在书画收藏中买冷门或者买新手的情形确实经常存在,但这不是刚入门的新手可以学习和模仿的。这需要买手的非常独特的眼光和功力。有些收藏者他们懂书画,有的甚至自己本身就是大画家和大书法家。在艺术的功力的鉴赏上他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内功心法。他们这类资深玩家可以这样玩。而初学者切忌生搬硬套人云亦云。有些初入门者道聼途说,以为认准了某“小师”“功力高深”“必涨无疑”。其实这些所谓的内幕有的干脆就是庄家放出的烟幕,切忌上当。倘若资金量小,不损筋骨,失一两次手也无妨。

我一直说,要真正在收藏圈入门一定要在买卖的经济市场中去真刀实枪地闯,去磨练自己的火眼金睛。只有一次次上当,一次次吃亏,才会功德圆满,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周围哪个大佬不是以前打眼的丑事一箩筐,但如果资金量太大,在初期一个跟斗摔掉全副身家,那么不要说“翻身得解放”的机会不会有,甚至以后连入门的资金也不会有。

所以在收藏初期切忌就凭三言两语道聼途说押下自己全副身家,一定要从小额低端藏品开始做起。

(三)收藏入门者要多听多看多想多交流,最好是有人带入门,有一个水平相当的圈子的同好来进行交流。

收藏严格来说是一门学问,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有的玩家在其中几十年甚至穷尽一生还只是在初段徘徊,追其根由,就是没有多听多看多想多交流。有的确实没有“明”师指点,这里的“明师”是“明白”的意思。老师一定要是明事懂其中道理的人,而不是二百五。明师的指点其实很重要。

我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若干年前我在中国一个城市长期居住,整天无所事事乐不思“澳”,每天和一些画院的人在那边吃吃喝喝自得其乐。其中有一画师,年近古稀,一生一直追捧岭南派几位大师的作品风格,可惜苦练多年未见长进。

一日喝酒作乐,席间谈起余幼时为某岭南名家端茶倒水、铺纸磨墨之事。该画家得知该岭南名家许多画上的云雾山水其实并非用笔画出(因当时该名家一再叮嘱天机不可泄露,而他作画即使是最亲近的亲子也不让在旁观看。而我这类佣人碎催,而且今后也不会靠绘画吃饭,再加上铺纸磨墨这类粗活还是要我来完成,因此他对我从不回避。)他当时目瞪口呆,久久无语。我深深理解其当时的心情,因为有些器具和技巧短短几秒中所能显现出来的效果和用笔模仿几十年也无法达到甚至接近这样的效果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境地。在这上面白白损失几十年,就是没有“明师”的点拨。

初学者在入门的时候最好得一明师指点,然后多看相关书籍,最好多看藏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现在好的藏品罕见,其实看高仿品也能起到同样效果。笔者最近和几位同好在从事将一些传统佳作做限量复制的工作,就是针对目前书画品市场混乱的情况,许多初学者被乱七八糟的所谓鉴定班、进修班搞得七荤八素的混乱思维将其拨乱反正。

近几年,尤其是近十几年,书画市场到了一个暴利和混乱不堪的地步。许多大学和机构开各种各样的鉴定会和进修班。各种各样的大师专家层出不穷,有的更是冠以国家一级美术大师、国画大师、书法大师的称号,但看其作品,有的连颜色色调都没搞清楚,就更不用提布局和章法了。而许多初入门者被这些妖魔鬼怪洗脑,把一点纯正纯粹的正确审美观完全颠倒,以妖为美,以怪为美,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将中华名族先人们正统作品以较廉价的形式复制出来,正本清源,让大众,尤其是将要进入收藏圈的初学者知道何为美,何为传统,何为精美绝伦,也是一件很重要的正本清源的大事。而笔者的雅集也尽力和一些机构合作,告诉初学者怎样买怎样看怎样知道对和错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当前的乱象面前不要上当,不要盲目跟风,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几周笔者雅集一友携一幅照片示我,是其朋友在中国最近的一个拍卖会以四千六百万拍得一位油画名家的一幅全身满族少女画像。该画家尚在世,但久已不画(画油画和国画不同,油画极其耗费体力,尤其是一些大件作品,所以油画大幅作品到一定年龄后是无法再画的),只是这幅画价格高得有点离谱,而且该名画家的作品的卖点是以少妇类的脸部细腻表情刻画为佳,画全身作品其实并非他的特长,而这类非特长的画出如此高价我个人认为实在不值。

许多现在的买家,特别是有巨资刚刚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土豪,他们只认名头不看作品的优劣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

就举一个世人常见的购买方面的误区,人人都知道徐悲鸿的马好(附图一),其实徐先生真正的精品不是马,而是他的人物。他画在宣纸上以中国传统手法结合西洋透视布局的国画人物才是他一生精品中的精品。其次是他的油画,画人物的几幅巨制,这是他艺术的巅峰,后世几千年估计无人可以超越,而这些作品的后边反而是他的书法要高于他的马。徐先生的书法相当高古,他的书法字体稚拙,许多人可能不喜欢,其实他师从康南海,在书法上的造诣远大于他的奔马,而奔马是徐先生应酬作品中最多的一路,当时在中央美院的时候有时一个下午要同时画许多张送人。这类应酬作品不是说没有艺术价值,只是说在当代将这类应酬作品作为代表来介绍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成就实在是玷污了他。而且如果你们仔细看奔马,有人说这个奔马在实际写生中是没有这类姿势和状态的。当然写生和艺术创作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举这个例子出来说,丝毫没有对大师不敬的意思。我只是说当大师的两幅作品一幅人物一幅奔马放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有判断的能力。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1
图一

以下是笔者收集的一些作品和同好分享。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2
图二,应鹤光作品

1944年 出生,师从岭南派大家黄幻吾。中国花鸟画素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近代岭南派花鸟画色彩绚烂、水分饱满、柔和匀净,将黄、徐两家融合,独树一帜。岭南派大家黄幻吾将海派精华与西欧、日本画艺兼容,自成画格。应鹤光先生师从黄幻吾十多年,他娴熟地发挥岭南派擅长的渲染法,描绘出景物的明暗、远近和大小,然后用墨彩的浓淡、厚薄以及笔触的运转,烘托出景物虚实相生、或静或动的态势,使人获得真实又飞扬驰骋的美感。然而他并不满足,自觉地吸收林风眠的色彩感觉、潘天寿的装饰趣味和唐云的海派神韵,画面追求野逸清秀的诗境,洋溢出现代审美的气息。“世者为艺,知雅者为上品,知野者也可为上品。四时之景无不入画,以境出自然,其野也难。”应鹤光继承了宋元花鸟画写生的传统,注重在生活中提炼主题。他的花鸟画均以山水作衬景,笔下的生命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野趣不失典雅,和谐不失清逸,色丽不失持重。他说:“将千娇百媚的花鸟化作心中的花鸟,是创造艺术个性的源泉。”

“境出自然,野中觅趣”是应氏画风的鲜明标志。享有“岭南色彩海派笔墨”之誉的应鹤光已经成为海派花鸟领军大师。其主要出版作品有《中国写意花鸟技法》、《怎样画花卉》、《怎样画禽鸟》、《应鹤光花鸟画选》等。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3
图三,佘桂荣作品

1957年出生,师从著名画家龚继先先生。专攻写意花鸟,旁学指画,并得先生亲炙,作品屡屡入展上海及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佘桂荣笔下花卉蔬果,鱼虫禽鸟,枝繁叶茂,寓意生动,大吉大利的葫芦,金玉满堂的枇杷,福寿三多构图中寿桃,佛手,青花瓷等。谐音吉祥的内涵,潇洒线条,酣畅笔墨,斑斓多姿色彩,层层尽染,构图中虫鱼禽鸟,妙趣横生,栩栩如生,在彩墨斑斓蔬果映衬下,更显得生机盎然,俨然是一曲田园虫鸟鸣声的音乐交响曲。

此为其指画作品春夏秋冬四条屏中的“秋 ”,成熟饱满的葫芦(葫芦谐音“福禄”,有福有禄,寓意平安吉祥)和点缀在画面左上角栖息在葫芦藤上的振翅鸣叫的秋蝉,将人迅速带入秋意浓重,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4
图四,陈茗屋作品“化外司法”

石材:寿山老坑杜陵冻石
印钮:朱雀
篆刻:陈茗屋
印文: “化外司法”(白文)

陈茗屋

1944年出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师从钱君匋、方去疾两大名家,书法以汉简体见长,劲健古雅,风神洒脱,被誉为“汉简第一人”。篆刻宗法秦汉,旁及各家,用刀秀丽中见纯朴,清奇中有变化,神完气足,自具风貌。尤其擅长金文和烂铜印。

此印石为应明森先生旧藏,篆体是陈茗屋先生最擅长的金文,文字内容(“化外司法”)为笔者所撰,合乎笔者的职业。“朱雀”为“火”,早年陈樾(九思)先生谓余名字太过寒冷,赐余“春融”为号,今日得朱雀闲章,实乃异曲同工之意。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5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6
图五图六,陈茗屋作品“寒冰”

 

石材:巴令粉冻(带鸡血)对章
篆刻:陈茗屋
印文: “沈氏”(白文)“寒冰”(朱文)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7
图七,陈茗屋作品听雪楼

此印石和老红木印盒为应明森先生旧藏,篆体是陈茗屋先生最擅长的金文,和“化外司法”闲章,“听雪楼”斋号章共四枚合为一套。

巴林粉冻带鸡血者较为稀少,而且此对章每枚都带一点鸡血,遥相呼应,殊为难得。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8
图八,陈茗屋作品作品一套

“沈氏”中的“沈”将三点水布局右边,别出心裁,颇有趣味,“姓”章和“名”章一朱一白,相得益彰。此对章半公分见方,陈茗屋先生七十高龄,能为笔者篆如此“米粒”小件,实属难能可贵。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9
图九,佘桂荣作品

此为其指画作品春夏秋冬四条屏中的“春”,画中青花瓷瓶意到而笔不到,看似残缺其实意趣天成,花卉以指画手法涂抹渲染,色彩丰富层次感鲜明,色彩艳丽而不显繁杂,花的茎干的刻画描写细致入微,将指画写生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无愧为当代“指画圣手”的称号。此为其近年来指画作品中的精品。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10
图十,佘桂荣作品

此为其指画作品春夏秋冬四条屏中的“夏”,画中荷叶布局巧妙,以荷叶为主题占据画面中央可谓别出心裁,荷叶设色自然有趣,生机勃勃,和画上方的花苞遥相呼应,期间数尾鳜鱼点缀其间使得画面生动、别致、有趣和活灵活现。为其指画中的精品。

作者简介: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11

沈寒冰,教授、太平绅士、律师、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公证师学院院士。

早年专业从事商业诉讼,2009年代理的维多利亚楼花案“ 被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的《悉尼晨锋报》评价为“改变澳大利亚房产运作”的案例,该判例被收录进《澳大利亚联邦法学报告》并且入选各类法学教科书。近年专业从事并参与大型投资项目的规划和法律工作。

国民党元老,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先生亲自为沈律师书斋两次题写“听雪楼”。

沈律师开讲 | 收藏私房话:哪个大佬不“打眼 - 12

关键词: 沈寒冰收藏打眼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