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16.5°C-19.6°C
澳元 : 人民币=4.8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减排低碳,香港责任须共担(图)

2021-10-19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香港新方向组织:视速度和效率为经济第一要义的香港,在绿色低碳的行动上,却似乎步履蹒跚,港府必须让全社会意识到这一代的责任和承担。

减排低碳,香港责任须共担(图) - 1

2021年10月8日,特区政府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为愿景,提出香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标。这是继行政长官在 2020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更进一步的政策落实。考虑到本港最大碳排放来自于发电(66%)、运输(18%)、废弃物(7%),政府亦同步公布三份行动计划书,分别是《清新空气蓝图2035》《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和《资源循环蓝图2035》。

香港新方向一直倡导“永续宜居”的发展理念,倡导在发展和环保中寻求平衡 。此次乐见政府提出涵盖具体时间表和量化指标的行动蓝图,更第一次将低碳经济融入区域发展和“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设想写入蓝图,甚为欣喜;同时也期待这些目标数字真正落地,并纳入政府执行力的年度考虑。

蓝图的绘就还需社会多元思考,共策共力。因此,香港新方向提出如下倡议:

“节能绿建”不要忽视“存量建筑绿色改造”

根据《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统计数字,建筑物占全港用电量约90%,而超过60%的碳排放,则来自于建筑物能耗相关的电力生产。气候蓝图对“节能绿建”着墨甚多,但对本港数量庞大的“存量建筑绿色改造”却一言带过。香港新方向认为,这部分亦应是关注重点,它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左右减排路径成败的关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黄金年代,也是建造业风生水起的年代。大批量建筑拔地而起,大都市面貌由此而生。然而,彼时“经济实用”仍是快速建设中的第一准则,能耗和环保的概念也尚未进入公众视线。如今,这些建造了几十年的建筑物大多开始或已然老化,设备陈旧,能耗巨大,既无法满足“舒适环境”的当下要求,也与现行建筑效能标准相差甚远。然而,根据香港法例,建筑物结构设计年限通常为50年,且通过合适维护可以进一步延长,上述老旧建筑的结构使用仍然大体安全,拆除并非最佳选择:那么,绿色建筑改造呢?

实际上,对有经济能力和环保理念的业主,政府可以积极鼓励其进行老旧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通过改善建筑维护材料、更新符合新能效标准的电梯、空调和其他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将旧建筑改造纳入现行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通过政策鼓励新技术、新材料在改造建筑中的应用,这也是助力建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所在;再次,可为改造楼宇安装建筑能耗监控系统,便于掌握楼宇的实际建筑耗能,为未来政策提供数据参照。

存量建筑的绿色改造,在很多发达经济体亦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香港一样,欧盟有85%的建筑物为楼龄超过20年的老旧建筑。去年末,欧盟公布了旨在提高存量建筑能源效率的建筑翻新计划:未来10年将资助改造3500万栋建筑,将翻新率提高至少一倍,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有部分国家更设定年限,将在未来对能效低下的建筑物征收额外租金。这些具体的实施措施,都是“存量建筑绿色改造”的有益借鉴。

更加值得全社会重视的是,在香港履行气候变化责任,逐渐走向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路径上,无可避免将面对能源成本上升的挑战。通过对存量建筑的绿色改造,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以减少全社会用电成本,践行“Invest to Save”的理念,既是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未雨绸缪,亦是提高社会意识和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

智能交通,拓展新思路

在《电动汽车路线图》中,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在私家车和商用车方面的普及、充电网络的设置、维修服务的配套完善以及电池的回收善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香港新方向认为需要在整体运输研究中,同步启动智慧交通规划,对于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和智能出行,给予战略考虑和统筹规划,提前布局相应的基建配套、法规升级、技术创新以及产业新机遇。通过整合的智能交通系统,实时掌握数据分流车辆、减少拥堵改进安全、实时传送停车信息到终端客户、无人车流和驾驶车车流错位行驶等,都可助力碳减排并加快城市管理的智慧转型。

其实一河之隔的深圳,已然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全球领跑者,而深圳市政府也在今年3月率先推出了相关法规的征集意见稿。那么,香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湾区协作达致共赢?这再次把主题切回到低碳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层面,正如香港新方向早前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专稿文章中所倡议的,在香港北都会发展计划中设立“特区中的特区”,即有条件可以探索港深乃至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流的自由流通和规则互认,兼收深圳河两岸的资源便利,令香港北都会区成为打造智慧交通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试验田。

在全球低碳经济成为发展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借力撬动绿色经济引擎,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引领者,夺得技术、资金、人才的先机,是很多先进城市正在思考的问题。

今日香港,并不缺乏物质资源,只需重拾想象力,找回志气,仍然可以在智慧出行和低碳经济领域大有可为,甚至成为全球标杆。香港新方向十分期待,《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的目标真正做到掷地有声,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推动香港新经济、新产业的动力之源。

减废减排,意识行先

在《资源循环蓝图2035》中,香港新方向欣然见到,拖延十数载的“固体废物收费”计划终于有所进展,而若干在建和即将投入运营的资源回收和管理中心,也为未来废物再利用铺好道路。那么,作为城市未来共同体的香港市民,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再美好的环保理念,都需要回归生活日常。虽然香港很多方面做得已然不错,但亦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冻似冰库”的商场、集会过后胶樽乱陈的城市广场、行山途中常常见到的弃置物,都是该留意和改进的方向。对公众的教育,可以进一步从小处着力,在减塑走塑、垃圾分类、厨余收集、家居能耗等生活日常上,倡导市民力所能及的“共承担”:我不妨行多一小步,对城市来讲,已是一大步。

气候行动,关乎人类未来生存权和发展权,亦绝不再是“下一代”才需操心的问题。港府必须让全社会意识到“这一代”的责任和承担,只有如此,香港对世界的承诺,气候行动蓝图中描绘的愿景,才有真正落实的基础和条件。

香港新方向介绍:香港新方向是一个年轻的组织,成员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医生、会计师、银行家,也有教师、社工、校长、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记者、IT从业者、导演、摄影师等。但无论是打工仔还是创业者,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为自己与香港美好明天而努力的香港人。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